第(1/3)页 说是词典,实际上是涵盖了俄国本土的俚语和修辞,确保即便是一个四十岁的成年人,在学习下也能重新认知俄国的语言。 更巧妙的是,在这份词典下,俄语说出来也不那么粗俗了。 只这份成就,彼得就认为他在教育上把腓特烈甩了下去。 毕竟德意志语也是有名的具有浓浓的乡野之风。 芬兰湾的度假胜地,湖水波光粼粼,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了,炎热的天气也略微降了下去。 而这整个内湖,按照彼得的要求,开凿了一条水道通往波罗的海,这是前来芬兰湾几个月之前彼得就打算好的。 一方面是让死水变成活水,一方面是要看从这里凿通波罗的海需要多久。 但令彼得感到吃惊的是,仅仅20公里的路程,500人手竟然需要三个月。 于是彼得设计了铁锹。 设计的铁锹并不是寻常意义的铁锹,哪怕寻常意义的铁锹东方大概有,因为商代就发明了,叫做锸。 寻常意义的铁锹就是现代铁锹,有一根长长的杆子,下面就是铁制的锹了,用的时候踩在锹的一边就能挖土。 但这样经常需要弯腰,长时间干活会引起腰酸背痛,而且很快就会感到累。 彼得设计的铁锹实际上是穿越前看到的一个国外老人的改良。 这个国外老人仅用家里一些便宜的材料就制作出来了,操作方便不需要弯腰,而且干活速度大大提升,这对整个俄国都是有用的,彼得就拿来用了。 实际就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在木杆的上面增加一个仿佛练咏春拳练功桩的凸出圆木,在铲土和耕地时以往需要弯腰把土铲起来的动作就省略了,只要把手搭在这根圆木上往旁边一扭,就能把土铲掉。 但只有这根圆木干久了还是有些累,在铁锹的锹头上方,还增加了一个铁支架,支架的中心部分是铁针,当用脚把铁锹踩进土里时,铁针也会跟着进入泥土方便碎土。 同时圆弧状的支架也固定了铁锹的支点,配合上面的把手把弯腰用铁锹铲起泥土的这部分力省去了。 自从新式的铁锹装备装备了这些干活的人后,用过的都说好。 也就是在半个月前,这个度假胜地的内湖终于连通了波罗的海,看到效率大大提升后,彼得让沃伦佐夫拟出草案,他签署了两项法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