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蜂王听完所有建议,最终决定去c高地。 蜂群就浩浩荡荡的就飞去c高地做巢了。 直到陆戈看了一本叫《失控》的书,才知道根本不是这样。 蜂群并不会这么做。 因为蜂群实行的是“分布式管理”。 蜂王说了不算! 当准备要搬家时,一些蜜蜂就开始在前方侦察,寻找新家的备选地点。 等找到之后,它们就会回来交流信息。 蜂群会派一些蜜蜂再次前去查看,越满意地区吸引的蜜蜂越多。 最后最大的蜂群获胜,带着蜂王和其他蜜蜂前往目标点。 决定是蜂群选择的。 没有蜜蜂做“最终决定”,但所有蜜蜂几乎都参与了决定。 这就是分布式管理的决策方式。 在蜂群中,每只蜜蜂所做的可能都很简单。考察一个地点,回来告诉同伴它觉得好不好。 可能有些蜜蜂更看重蜂巢的高低,有些蜜蜂更看重周围花的品种,有些蜜蜂更看重安不安全。 它们都分别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选择的新家,就是考量了所有选项之后,得到最符合大家希望的结果。 每只蜜蜂所做的都很简单,但最后却做出了复杂的决定。 这就是蜂群思维的魅力所在。 单个的蜜蜂拿出来看,并不聪明,甚至跟智慧生物相比显得有些“愚钝” 蜜蜂在进化过程中,首先形成了大脑,让它们可以处理信息。 但是由于飞行需要最大程度减轻身体的负担,使得它们的大脑不能够变大。 事实上,蜜蜂的大脑比一粒沙子还要小,其中只有不到一百万个神经元。 尽管一百万个神经元依旧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与人类850亿个神经元相比。 不管人类有多聪明,除以85000,就是一只蜜蜂的智慧。 所以一只蜜蜂仅为一个非常简单的有机体。 但是它们依旧要面临许多困难的生存问题。 比如对于蜜蜂的进化来说,它们选择的筑巢地点越好,对于物种的生存就会越有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蜜蜂形成蜂群思维,即群体智能。 从收集信息到选择,通过振动产生的信号代表它们是否支持某个特定的筑巢地点。 成千上万的蜜蜂同时振动它们的身体时,就是一个多维的选择问题。 它们揣度每个决定,探索所有不同的选择,在这个相互推动和拉扯,汇聚它们各自的知识、智慧、洞察力和直觉于一体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决定,就是最佳的智力决策。 《失控》中说:“‘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 简单,愚蠢的个体,却组成了智慧的群体。 陆戈曾经不止一次思考过。 蜜蜂尚且如此,那么更加聪明的人如果集中在一起,能不能也产生这种“蜂群思维?” 实际上关于群体智慧的力量,在科学上有个经典的实验。 “在玻璃罐中放满糖果,然后请试验者来猜测糖果的数量,记录每个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数及其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关系。 以2007年在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实验为例,糖果实际数目为1116颗,73个学生参加实验,73人的个人答案有多有少,但都离1116相差甚远,而73人个人答案的平均值却为1115颗,与糖果真实数量仅1颗之差。这本质上是个预测问题,其结果正体现了群体的智慧。 卡内基梅隆大学组织行为学专家安妮塔?伍莱表示,影响一个团队发挥群体智慧的最大因素正是成员之间的协调程度。 尽管群体的协作能带来1+1大于2的效果,但知易行难! 原因就是“人”太聪明了,有自我意识,有“我”的概念。 大多数人类都是“自私的”,很多时候都无法给出公平理性的建议以及决策。 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被投票死刑”事件。 人类这种每个人都揣着私利和道德,同时又无法理性思考的物种,无法给出公平理性的建议。 也就形不成高效的“蜂群思维。” 但陆戈不在此例。 他的分裂体能独立思考,但是没有“我”的意识。 不管分身万千,他们的“自我”始终就是陆戈一个人。 所有分裂体的意志和利益是一致的。 陆戈的分身比蜂群还要齐心统一。 如果把陆戈跟百万分身比作是一个庞大的蜂群。 他是蜂王,所有分身意识组成“云端。” 让所有个体的思维能够汇聚云端,然后这种思维的叠加再回到所有个体脑子里,从而形成了高度的集体意识。 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套高效的理性化监督机制。 可以杜绝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 或者说,当某一个体产生“我们把地球炸了吧?”这种不理性的想法时,他的脑海也会被千百万份“理性”的数据淹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