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风骨初成-《聊斋狐婿》


    第(1/3)页

    “世才既已得‘风骨’,可否指教‘风骨为何物’?”

    ……

    东湖,万亩升烟,天水朦胧。

    轻风细雨,船只往来,庙山下东湖集市,远望如蜃楼景象。

    一艘渔家小船上,刘彦、陆侯船房对坐饮酒,刘平在旁摆菜设宴,沈炼掌渡当艄公,在船头划桨。

    一口甘甜入腹,陆侯与君请教起‘风骨’。

    他不是不知‘风骨’,而是不明‘其理与其妙’。

    刘彦把盏,笑颜反问:“不知子洵眼中风骨为何物?”

    陆侯沉思少许,回答说:“我没见过风骨,只是听人言说,也从书中典故一窥风骨之士。”

    “我曾听老师说风骨。”

    “师言,风骨脱胎于君子品德,乃精神骨气。”

    “欲养正气,先养风骨。而欲养风骨,需先立品德。”

    “当君子正直光明的品性入到骨髓里,白骨便成了‘风骨’。”

    “风骨成后,身性入骨,内生‘正气风’。”

    “适时,君子将精神寄托于天地,便可得一匹‘正气白锦’!”

    “此锦,乃正直品德精神所化,熠熠生辉,刀剑不破!”

    “老师说,诸子之中,孟子浩然之气最胜,他的正气可显化日月山河,万里锦绣,震撼天地,神鬼敬畏。”

    “但我读《诸子列传》,未见其中提到‘孟子风骨’。”

    “《大夫列传》中只赞赏‘屈原、伍子胥有风骨’。”

    “而《君子列传》中,又说某君子自幼便有风骨。”

    “却不知,风骨究竟是形貌、气度、精神、还是品性?”

    说到这,陆侯拱手请教:“世才是否能解?”

    刘彦饮下盏中酒,说:“子洵其实已知‘风骨为何物’,只是没有理清楚‘风骨之表里’。”

    “令师杨公所言风骨,是说内在之骨。”

    “列传中所言风骨,乃指精神气节。”

    “子洵可读过《相骨认尸》的典故?”

    说着,与其讲起这篇典故。

    故事说的是‘郓城县有一仵作,能够‘相骨认尸’,通过死者尸骨就能认出他生前是什么人’。

    一日县里乡绅公子犯了人命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