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凌云之志-《三国凌云传》
第(3/3)页
李鹰面现惊容,随即稍做沉思,道:“虽说当今灵帝荒淫无道、宠幸阉臣,以致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但朝中不乏忠谏能臣,地方政要皆恶十常侍乱政之举,早晚群起除之,宫廷政事往来如斯,只不过把持朝政者换做他人罢了,若说汉之将亡,恐怕尚需时日。”
举凡哪一个朝代到了它快要灭亡的时候,总会是最高统治者重用一些奸佞之徒祸乱朝政。比如夏朝的夏桀,商朝的纣王,周朝的厉王等等莫不如是。李鹰的这一番话对断风寒所言表示认同,只是他还不敢肯定汉朝会很快的灭亡罢了。
当然,李鹰审时度势,能够有这番见地已是了得。断风寒闻言后,内心自是暗加赞叹,心道正如李鹰所料,黄巾大乱后宫廷发生政变,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铲除异已,捏造罪名滥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而后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最终被袁绍,曹操等人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于黄河。
念及至此,断风寒微微笑道:“李兄有此卓见,实令小弟钦佩,不知李兄近日可曾听闻有关黄巾暴乱的消息。”
“哦,前些日鹰在卫家做幕席之时曾有所闻。”李鹰面上顿时现出疑惑,眼神中暗藏怀疑,道:“那黄巾暴乱的消息乃是几日前才传至陈留,鹰从未提及此事,想断兄来此已有数十日之久,又如何知晓此事?”
好家伙,这小子心思竟然如此缜密!断风寒暗自压下心中的惊诧,镇定的言道:“不瞒李兄,小弟来此之前,曾在京师与那马元义有过接触,其见小弟乃关外之人,故而加以游说,小弟当即假做应允,方从其口中得知内中情由。”
历史记载,中平元年,钜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后发展教徒,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数百万人。遂角置三十六“方”(相当于将军)。
而后命马元义(其中一方)往来京师,暗中结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不想未及作乱,被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朝廷将马元义捕获并将其车裂于洛阳,张角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提前在二月发动暴乱,起义军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
如今断风寒正好借助此事编造谎言蒙骗李鹰。
“原是如此!”李鹰闻言,当即释疑。
见李鹰深信不疑,断风寒接着道:“既然如今天下适逢暴乱,想汉室江山定然难已保全,二位兄长岂不是正可借此良机一展志愿,从塑先祖威名吗?”
李鹰闻言缓缓摇头,淡然道:“断兄此意虽妙,只可惜那黄巾军众皆为乡农,难成大器,即便我兄弟二人相投,亦难逃覆灭之举,昔日秦二世之戍卒之乱便是最好的例子。”
断风寒闻言不禁愕然,不想李鹰竟然误会了自己的意思,以为自己要规劝他加入黄巾义军,当然最让断风寒惊讶的还是李鹰对黄巾起义最终的结果做出的正确判断。
见断风寒惊愕,李鹰沉叹一声,道:“天命如此,可惜啊,可惜。”
久未言语的李虎,听闻李鹰之话,脸上竟然满是失望之色,口中气骂道:“娘地,老天尤是不公,想俺这辈子只得老死在这卧虎山中。”
言罢,便从新拾起桶中吃剩下地虎腿,张口狠狠的从上撕咬下一大块肉来,继而嚼咽起来。
断风寒原本有意效仿刘备义结关张之举开导二人,不想二人并无心意。但一想到眼前二人一文一武,是难得地人才,心中实在不舍。既然自己有心争霸天下,那么眼前二人绝对不能轻易地放过!
想到这里,断风寒脑中一阵急思,而后竟突然大笑起来。
二人不明所以,李虎当先问道:“兄弟何故发笑?”
断风寒立时止笑,断然道:“我笑李兄错解小弟之意了。”
李鹰诧异道:“不知断兄本意若何,还请赐教!”
断风寒双目精光闪现,直视李鹰道:“李兄既知黄巾日久毕败,那么天下局势又当如何?”
李鹰淡然道:“正如断兄先前所言,天下必将沦为群雄割据之势!”
断风寒进一步试探性地言道:“既是如此,李兄何不择一明主相投,他日推翻汉室,定当成就裂土封疆之绩!”
李鹰笑言道:“断兄此言差矣,诸侯纷争为的只是一己私欲,又有何人能够真正的心系天下苍生,战事一起,必然导致万千百姓流亡失所,鹰于心难忍,又怎会卷入其中,还不如避居山野,以事清闲。”
断风寒闻言一怔,心中不禁生愧。心想眼下自己确实只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而如今黄巾兴乱天下,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至于天下黎民百姓的死活的确没有考虑过。不过转念一想,若不能称霸一方或是进一步的制霸天下,又有什么能力去实现天下大同呢?
“断兄还有何高见,尽管道来,李鹰自当洗耳恭听!”见断风寒沉默下去,李鹰竟然得势不饶人得催问起来。
“李兄雄辨,小弟实是不及。”不想李鹰口才如此了得,断风寒一时竟感到无有反驳之力,无奈只得当场认输。
不过他脸上却并未显出失望之色,反而神情更加坚毅,继而言词激奋道:“好男儿当有凌云之志,今天下祸乱四起,我等皆应放下个人私怨,肩负起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任,虽不能成事,亦无愧于苍生,将来若是风寒问鼎天下,定然以天下万民为重,绝非李兄口中那贪图享乐之人。”
言罢,竟而迈步行出屋外,忿然离去。
(第5章 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