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御史台-《三国:汉中祖》
第(2/3)页
从现在来看,当初看似较好的政治制度,随着战事的繁多及诸葛亮渐老出现了较大的弊端。
早些年,由于战事接近巴蜀,文书往来颇是方便,诸葛亮精力也较为旺盛,可以分心处理军国大事。
但随着蜀汉版图越来越大,作为最高检察长官的诸葛亮长期不在中枢,而是在军旅之外,为国征战。他的继任者蒋琬也只不过是尚书令,其检察职责甚弱,加上蜀汉的御史台恍如虚设。
巴蜀内部出现了吏治崩坏,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日积月累之下,产生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种现象,也可以间接说明了,这种内府治理体系出现了问题,需要大汉去改进这种治理体系。
而诸葛亮或许也意识到了这种问题,也提议让出益州牧,由蒋琬担任益州刺史,加强对益州内部官吏的治理。但可惜的是,还是有些晚了。
因此对于刘禅而言,需要开始重启御史台,加强对地方上的治理。启用董允担任御史大夫,持节,替天子巡视地方,便是重启御史台的初步动作。
重启后的御史台,在刘禅的心目中需要在东汉的基础上重新变革。
至于为何需要重新变革,也与大汉本身的治理体系有关,州刺史早期是不作为地方长官的,只作为监察地方郡县。因此武帝时期虽有州,但体制上仍是郡县——中央的二级管理制度。
而蜀汉的话则是不同,蜀汉在早年平复陇右后,刘禅与诸葛亮便有讨论二级治理体系与三级治理体系的问题。
作为因为陇右初辟及地方战乱等问题,蜀汉确立了中央-州-郡-县三级治理体系,州刺史不掌兵权,只处理行政事务,州都督掌兵权,负责州内军务。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按照两汉时期州刺史掌监察权的话,必然会造成监察、行政二权集中,容易导致地方做大,或是拉帮结派。
也就是说,大汉新的监察体系,需要介入州之中,把州刺史的监察权分走,建立起兵事、政务、司法三权分立的治理体系。
但搭建新的监察体系并不容易,需要去考虑是否有合适的官吏及新增人员工资等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刘禅准备分步而来,先委任董允为御史大夫,强化对于益州的治理,打个补丁,继续信任马良、吕乂二人。其次,与重臣商议,确定新形式之下的御史台。及诸葛亮去世后,解散内府,将内府属官择优平迁至御史台之中。
思虑间,刘禅不禁有些犯困,打了个哈欠。
如今的大汉已经不同于往日一州之地的蜀汉,随着版图的扩张,以前适当的制度,都需要去优化。因此御史台的重启,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后续还要诸多需要优化的政策。
刘禅闭上眼,背倚在凭几上,闻着桉上的熏香,颇是舒服,困意渐袭来。
就在刘禅闭目养神之际,温热的素手移到太阳穴上,为刘禅轻轻地揉搓。
“谁啊?”刘禅享受着按摩,问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