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诸葛回朝-《三国:汉中祖》


    第(2/3)页

    “文伟(费祎字),近一年来,朝野情况如何?”诸葛亮问道。

    费祎略作思考道:“朝野官吏各司其职,不法者皆由潘司直上报由陛下定夺,内府政事由张长史处理后交于陛下批复。陛下常召集侍中、侍郎共同处理政事,有异议者交于内府重新商议定夺再报。”

    诸葛亮欣慰点头,感叹道:“国家处理政事,集众思、广忠益也。国家不畏反复商议政事,因能避免个人之过,而致使国家政事蒙受损失。反复磋商、研究异议之事如弃破鞋,而得珠宝。”

    费祎感叹道:“陛下有贤君之风,常命我等不必畏惧,多言治政之失。陛下为人务实,不喜好高骛远,空谈之人;命群臣进言必言解决之法。”

    诸葛亮闻言,惋惜道:“若朝中大城都如董幼宰般,    则治国易也。董幼宰(董和,董允之父)于朝中参政七年,见有不周到之事,不惜往返数次,向我进言陈述,可惜已然去世。我等理政之人应当如董幼宰,不因麻烦而去,要不然必会使国家蒙受损失。”

    费祎拱手称是。

    诸葛亮又继续问道:“新式耕种之法推广如何?今年秋收可有增产?”

    费祎面露喜色,答道:“新式耕种之法,已在内郡推广而开。今年根据最近内郡上报言,今年秋收之时,百姓平均每亩增产3成左右。蜀中百姓为之称道,皆言受大汉庇佑,方可有如此之收。今年府库宽裕,大汉若再修养生息数年,则可兴师北伐。”

    诸葛亮颔首思虑,以大汉目前国力北伐,还需花费数年时间种田生产,改革弊端,增加军力,方可北伐。但恐怕以曹魏经营关中时间之久,恐怕难以急下,还需缓缓蚕食,最好有孙吴相助。

    诸葛亮念及于此,问道:“文伟,曹魏与东吴战事如何?”

    费祎轻笑道:“如绍先之言,曹丕与孙权于广陵长江两岸,相峙至数日,引兵而回。”

    诸葛亮嗤笑道:“曹丕守成之主也!曹丕临戎不武,所擅不过有文才。有进取之心,却无进取之能。”

    “禀告丞相皇宫已到。”御者喊道。

    车架行至蜀汉新宫外,费祎扶起面露疲劳的诸葛亮下车。诸葛亮正衣冠,缓步入宫,拜见刘禅。

    “陛下,上丞相在外拜见。”接到侍从通报,宦官黄皓入内禀告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