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昏君?(二更)-《千金令:嫡欢》


    第(2/3)页

    但是这一战里,他们确定是将建阳城撤出的最后残部屠杀干净了。

    对方主帅为了请功,也为了继续鼓舞士气,干脆就从死人堆里随便拉拉出一具看上去差不多的,拖回建阳城,大肆羞辱尸身庆祝。

    可是有过两日,平国公府的大小姐顾晚晚却亲自扶棺跨进了雁岭关。

    她带着自己的部众,连夜出关捡回了麟王残破的尸身,给守城官兵交代之后,一路将那个年仅十九岁的当朝身份最尊贵的皇族亲王的遗体带回了京城安葬。

    那个正月,大觐举国大丧哀悼。

    却也仅在替麟王治丧一月的流程走完之后,出来国丧的第二天,皇帝的一纸册封圣旨就进了平国公府,终于填上了他后宫后位空悬数年的那个缺。

    当时这件事出的十分突然和仓促,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皇帝的圣旨,二月十四颁布,二月十八就举行了大婚和封后大典。

    皇帝当时给出的解释是一场举国哀悼的白事过后,要冲冲喜。

    而且,他一个做兄长的,特旨为麟王守了一个月的国丧,这已经是破例的恩典,既然出了国丧期了,谁家的日子不得照常过?

    而且,顾晚晚又不是什么风尘女子,或者带孩子的寡妇。

    如果单论家世和个人条件——

    毫不客气的说,她要做这个皇后,满城京城待嫁的姑娘都只有让路拜服的份儿。

    因为,她确实当仁不让,无可挑剔!

    当时时间虽然十分仓促,但皇帝却将封后大典办得盛况空前,半分都不见潦草。

    对一对儿新人而言,那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开端。

    再然后,这之后的十几年,果然是敌后和谐,各司其职,前朝后宫都越发的平顺安稳,局面蒸蒸日上。

    其实当时皇帝赐婚的圣旨下的毫无征兆,并且还卡在麟王刚死的那个节骨眼上,显得……

    颇是迫不及待的模样!

    这事儿困扰和震惊了所有人很长一段时间。

    可顾皇后待字闺中时,并未定过亲。

    虽是有时她与云骧同个场合出现,会叫人暧昧的揣测他俩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儿,可毕竟两人公众场合都安分守礼,从未逾矩,私底下也没传出什么小道消息……

    再有就是,皇帝陛下从做太子的时候开始,就是个宽容随和的老实人,即使有人不惜往最恶意处去揣测他,可是多揣摩几遍,却是怎么看他也不像是那种会为了抢女人就插兄弟两刀的人。

    更何况——

    现在秦颂是在暗指,皇帝为了抢夺顾皇后,进而设计了建阳城十五年前的那场战事!

    这个想法,不仅危险,还很疯狂!

    顾瞻恼羞成怒,一个气不过,便彻底失态,一把揪住秦颂的衣领,警告的逼视他的双眸:“秦颂,我知你幼年丧父,这些年为了支撑家业吃了许多苦,你心中为此多有不忿,我也能理解。但是这种事……你要说就拿出实打实的证据来。这可不是谁家的私事,你我两族,都是军中发家,最是知道这其中的心酸与不易。当年建阳城那一战,葬送的上万英魂,为国为民,他们战死沙场,这是他们的荣耀,你知不知道,你这样恶意揣测陛下是小,你这同样也是在侮辱他们!”

    没能生在一个太平盛世,就是有些人须得负重前行,站出来,替更多人的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来。

    那些整日在京城的锦绣堆里锦衣玉食,然后吃饱了撑的就去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人,不会懂!

    史书上,留下姓名的良将能有几个?

    可战场屠刀之下的累累白骨,却从来都不是数不胜数的。

    如果可以活,谁又愿意去死?

    尤其是那些最底层的士兵,既然他们都已经血战沙场了,即使不能青史留名……

    那么至少,也得给他们最后的尊荣。

    顾瞻虽然只有十九岁,和当年那位麟王战死时候是一样的年纪,可是他从军早,已经看过了战场上太多生死离别的惨烈。

    一个士兵,他为国为民战死,至少他还值得!

    可若他仅是因为他们君王的一己之私,被算计丢了性命……

    那他们又算什么?

    顾瞻的眼睛通红,里面充斥着滔天的怒意。

    秦颂杀他,甚至差一点就将他置之死地之时,他都没有被愤怒冲昏了头。

    这一刻,情绪却委实是有些控制不住。

    秦颂也不介意他这般动手动脚,只是不避不让的回视他。

    唇角扬起的那个笑纹还在,眸子里恶意的笑却敛了下去,也被压不住的愤怒取代。

    他同样也是针锋相对的反唇相讥:“轮不找你来给我讲大道理,我秦家虽不及你顾家发迹早,脊梁骨却不会比你家软,我只是想要我父亲死得值得。天下大义的道理不用你来跟我说,身为武将,谁在从戎赶赴沙场那一刻没想过会死?保家卫国,死得其所,我便认了,可是我父亲的命,绝不可以葬在一个昏君手里!”

    他说着,这才一把拿开顾瞻的走,走到一边,拍了拍自己的领口:“顾皇后是你亲姐姐,你要一叶障目,不去正视这些疑点和过往我也能理解。但是我秦颂眼里不容沙,我绝不会叫我父亲枉死!”

    当年那一战,败得太奇怪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