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 出问题了-《那年1981》


    第(1/3)页

    要不然说,这人啊,就不能太自以为是。

    比方说,大仓娘,比方说,老歪。

    他们都是自以为是的人。

    总是将心比心,以为自己是那样地善良,别人也会那样的善良。

    以为自己是用一颗人心思考问题,就以为别人也长着一颗人心,并且用这颗心来思考问题。

    尤其大仓娘区区小学没上完的文化,居然经常以文化人自居,这太可怕了。

    如果她上过高中,学过《记念刘和珍君》,那么她就会明白。

    鲁迅先生“向来是不惮以最深的恶意去揣测别人”。

    可惜,大仓娘不懂得这一点。

    不仅仅是她,连她的两个妯娌,大仓的二婶和三婶,也不懂的“不惮以最深的恶意去揣测别人”。

    自从给二仓提起了顾云丽这个事儿,二婶就一趟趟从县城往老家窜。

    二仓去女方家里相亲,作为他的亲婶子,二婶和三婶那是必须要站在第一位的。

    一起陪着去相亲。

    回来以后,大仓娘兴奋得睡不着觉,二婶和三婶也是高兴坏了。

    妯娌仨整天在一块儿商量下一步的进度。

    其实也不仅仅是让两个兄弟媳妇帮着出主意,妯娌仨主要是为了享受说起这事时候的兴奋感。

    这跟抽大烟没什么区别。

    乐此不疲地反复讨论,其实是讨论这事上瘾,说起来就会分泌滚滚的多巴胺。

    从陪着二仓去女方家里相完第一次亲,回到县城的轮胎门市,二婶就打上香了。

    嗯,打上香跟师父说声,让师父保佑二仓的亲事顺顺利利的。

    要论清醒的时候,二婶绝对比三婶有主见,思考问题比较靠谱。

    三婶是个没有准主意的。

    对任何一件事展开讨论,甲乙丙三人参与讨论。

    甲说上天,她听着有道理,还是上天好。

    乙说入地,她一听也是很有道理,还是入地好。

    丙说下水,三婶觉得下水很好。

    偏偏越是没有准主意的人,越是喜欢提出自己的主意。

    生怕别人认为她没有主意。

    就说81年冬天,黄秋艳在木器厂发现进仓会开车,而且很吃得开。

    她就想吃回头草了。

    就让她的父母去梁家河找小梁的母亲重新提亲。

    让大仓娘给怼回去了。

    可是三婶在街上听一群妇女在讨论黄发财两口子又上门求亲。

    而且黄发财说了:“都是有儿女的人,谁家做父母的不想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点,有个好前程啊!”

    意思是说,此前他们答应宋其果,不过是做父母的本能,想给女儿找个好前程而已。

    希望大仓娘能够可怜天下父母心。

    梁家河的这群妇女,一个个学着黄发财的样子嘻嘻哈哈地当个笑话说。

    三婶听了一半,以为妇女们是认可黄发财这个观点的。

    是啊,哪个做父母的不想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点,有个好前程啊!

    于是三婶兴冲冲跑去找大嫂,明确表示可以原谅黄家父女,还是让秋艳跟大仓破镜重圆吧!

    她这“准主意”还回去跟秉礼说,让男人把她屁股都给踹成两半了。

    二婶不像老三媳妇那么随风草,思考问题往往能想到点子上。

    但她是个有信仰的人,说白了就是比较迷信。

    好些事明明看得见摸得着,她非得要求诸鬼神。

    孩子有个病有个灾的,首先考虑的不是上医院,而是找个神婆给看看。

    陪大嫂带二仓去温泉村相完亲回来,二婶打上香。

    通过观察香的燃烧情况,她确定二仓的亲事会很顺利。

    十分高兴。

    二叔对老婆的信仰一直是半信半疑,不过听老婆说给二仓烧的香很顺。

    二叔也就感到五分欣慰。

    二仓的亲事有了实质性进展,双方都表示满意,进入了讨论订亲的环节。

    二婶一趟趟往老家窜,就是跟他三婶一起,帮大嫂参谋订亲的细节。

    当然,连同大嫂的心病,俩弟媳妇肯定也是知道的。

    并且跟大嫂一样一筹莫展。

    二婶的意思是,能不能找个中间人去说合一下,看看能不能跟大仓他二舅重归于好?

    三婶一听二嫂这个主意,感觉很有道理,于是力劝大嫂找人说合。

    ——其实刚刚三婶差点破口而出大骂魏春平。

    那年魏春平在县城把秉礼打得住院,三婶到现在想想就心疼男人,深恨魏春平。

    但是现在这事牵涉到二仓的终身大事,牵涉到二仓幸不幸福的问题。

    三婶感觉,二嫂说得对!

    可是大仓娘深知弟弟和弟媳恨自己多么地之入骨。

    找人说合根本不管用。

    于是妯娌仨就一起为这点小事纠结。

    总感觉二仓的亲事事事如意,偏偏就因为姐弟不睦这点小瑕疵,让事情变得不完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