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四合院:别惹我,我只想种地》


    第(3/3)页

    许卫国当即说了起来,“茅台酒作为世界三大名酒和华夏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茅台酒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华夏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华夏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亦得到人民群众在实际的生活品味和体验中的赞誉之声。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着居民——濮人,已善酿酒。

    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zy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

    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迄今可查的最早记载茅台酒的史籍,是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仁怀草志》,该书有“城西茅台村制酒,全黔称第一”的记载。康熙四十三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zy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咸丰四年,黄、白号农民起义军和同治初年的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李福献的起义军,先后在茅台与清军作战,茅台镇被夷为废墟,镇上酒房全部毁于战乱,茅台酒的酿造因此中断。

    同治二年,zy团溪盐商华联辉,因公务前往茅台,为满足祖母要饮茅台酒的要求,乃找来旧日的酒师,购置了一处废弃的酒坊,恢复酿制茅台酒,最初茅台酒只作为家酿自食或馈赠亲友,直到10年之后,由于各方需求增大,华联辉才扩大了生产规模,将产品正式作为商品出售,定名为回沙茅酒,酒房称成义烧房,当时规模只有两个窖坑,年产1.5至2.5吨,由华氏所经营的永隆裕盐号经销,在茅台、贵阳两地出售。清末华联辉死后,成义酒房先后由其子华之鸿、其孙华问渠经营,直至1951年由政府接收。

    光绪五年,在成义酒房之后,出现了第二家茅台酒坊——荣太和烧房,这个烧房是由仁怀县大地主石荣霄、孙全太和王立夫联合开设的。经营不久,孙全太以石荣霄帐目不清为由,退出股金,荣太和烧房更名为荣和烧房。其规模较成义小,只有两个窖坑,年产量1~1.5吨,全部在本地销售。王立夫死后,约在1919年,烧房由石荣霄之孙王泽生独家经营。王泽生之后由其子王秉乾经营至解放后。

    1929年,继成义、荣和之后,在茅台镇又出现了第三家茅台酒坊——衡昌酒厂,它是由贵阳商人周秉衡创设的。建厂之后,虽有窖坑17个,但因流动资金不足,年产量只有几千斤。1938年,衡昌酒厂并入资本家赖永初为首组织的大兴实业公司,1941年周秉衡为了赔赏其子周扶常亏损大兴公司的2万多银元,将衡昌酒厂卖给赖永初,厂更名为恒兴酒厂。

    1915年以前,两家茅台酒厂产量不过1万公斤左右,自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后,需求量大增,两家茅台酒的产量增加一倍多,加上新建的恒兴酒厂的产量,每年产酒都在2.5万公斤以上。

    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

    1951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啪啪!

    李慕白鼓起掌声,“厉害厉害!”

    “现在应该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么?”

    许卫国微微一笑,“李处,难道你不知道读书看报能知天下事么?”

    李慕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