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于正吃多了“烹”、“炙”、“脍”的菜,却是很想念后世的炒菜,特别是他家乡的川菜。尤其是那“水煮鱼片”和“回锅肉”,一想到就要流口水。 于是他一有空便会研究后世“炒”的烹饪方式。 炒菜需要“油”,此时油却是有的。 油最开始叫“脂”或“膏”。“戴角曰脂,无角曰膏”。就是说从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脂,从没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膏。比如牛油羊油称脂,猪油则称膏。 《礼记·内则》记载,烹饪时,“脂用葱,膏用韭。膏脂的烹饪方式还略有不同。 后世“膏脂”一词已经基本不用了,全部统称为“油”,但成语中还保留着这两个字:“民脂民膏”。 动物油脂自然不缺,植物油料其实也可以提炼。比如大豆,在此时叫做“菽”,乃是五谷之一。但此时大豆主要是作为粮食食用,却不是作为榨油的原料。 不过看着满满动物油做出来的菜虽然很香,担心脂肪超标的于正,还是决定等他有空,要把大豆榨油作坊给弄出来,毕竟用植物油做菜更健康。 油的问题好解决,接下来碰到的最大的难题便是锅具的不适用。于正试过用鼎来炒菜,非常不好把握火候,也不便于翻炒。 于是,于正便命人费时费力地打造了一口大铜锅,与此时的众多的方鼎不同,它却是一口圆锅。不要小看外形上的这小小变化,这却是极大的一个进步。 一是圆锅比起圆鼎来,少了三足,不仅重量上更轻,而且热量更不易流失。二是圆锅比起方鼎来受热更均匀,圆锅内部没有棱角,可以增大食物的受热面积。三是圆锅便于集中油脂,方便煎炸、方便翻炒。 圆锅的出现,让炒菜真正成为了可能。虽然这口圆锅已经按照于正要求整个锅身比鼎薄了不少,但以此时的铸造水平仍显得非常厚重,表面又坑坑洼洼的,导热性也比铁锅差了不少,但是勉强还是能用的。 有了“油”,有了“圆锅”,做水煮鱼却还需要“椒”,其实椒类此时也是有的。 《诗经》曰: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莜,贻我握椒。 这个椒就是“花椒”,乃是华夏本土植物。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辛辣调料,花椒一直都占据几千年的地位。除了花椒之外,姜、茱萸、扶留藤、桂、芥辣同样也作为辛辣调料,其中使用最多就是花椒、姜以及茱萸,被称为“民间三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