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雄图(13)-《明末皇太子》
朱慈炯镇定得说道:“儿臣以为,新鸟统的出现应是天意,更是冥冥之中自有历代先祖护佑大明所致,儿臣在北京之时,曾让苗宣将天下的形势一一汇报于儿臣,那个时候儿臣便料定要想让大明度过难关,非得另辟蹊径不可。”
“两年前李自成拥兵数十万祸乱数省声势越来越大,张献忠盘踞四川手下良将无数,关外更有满清联合蒙古的十几万大军对关内虎视眈眈,而彼时大明有什么?百万屯兵不过就是一群只会拿锄头的农民,左良玉麾下号称有二十几万大军,可惜都是些强征入伍的百姓,真正有战斗力的老兵不过三四万,欺负百姓还行遇上流贼则是一溃千里,吴三桂的的关宁铁骑和那些驻边军队又要时时刻刻防备关外异族,根本轻离不得,唯一还算的上是精锐的便只剩下孙传庭一支兵马。”
“如果孙传庭兵出潼关能剿灭李自成,那么事未必不可为,局势也不会恶化到李自成挟大胜之威一路杀向北京,沿途府州望风而降的地步,但是孙传庭败了,败在了天意和战略失衡上,李自成几场佯败,孙传庭一路激进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导致战线拉的太长,若非战线拉的过长以致粮道补给上面出了大问题,李自成就不可能会借连日大雨找准时机,一举击溃孙传庭主力,若是孙传庭肯稳扎稳打,就算不能一次性消灭李自成主力,至少大明主力仍在的时候,李自成就绝不敢轻举妄动兵进山西!”
崇祯的脸色有些不自然,孙传庭冒进最后导致兵败,要是按照朱慈炯的说法,那么绝大部分的责任在他身上,是他不停催促孙传庭誓师出关,也是他在得知李自成败退的情况下不断下令让孙传庭一路进军,孙传庭败了,败光了大明的最后一点家底也败没了大明最后一丝元气,李自成出潼关入山西,大明无力阻挡被杀入北京似乎也算不得稀奇了。
“儿臣知道大明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生死关头,这个时候指望那些只会狗咬狗一嘴毛的文官是指望不上的,指望那些早已被贼军杀破了胆子的武将也不可能,要想大明起死回生唯一的办法就是整编新伍,提高新兵待遇激起他们同仇敌忾的决心,示之以恩让他们产生忠君报国之志!”
“新兵如何挑选,儿臣以为从流民中挑选精壮最为合适,因为流民几乎都是被流贼肆掠所逼,不得不背井离乡以求一条活路的百姓,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处能够歇息的居所,那么这些人为了捍卫这来之不易的温饱和流贼去拼命,所以儿臣南下没有选择走便捷也更安全的水路,而是选择走陆路,并在一路上招揽流民和他们同甘共苦,到了南京之后更是将他们妥善安置,激起他们誓死报效之心。”
崇祯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誓死报效?报效的不是朝廷不是他这个仍然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而是他也只会是他的这个胸怀大志的儿子朱慈炯!由此可见朱慈炯在南下之时甚至南下之前便已有了异志!
“但是儿臣也知道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李自成大败孙传庭之后,定然会进兵山西剑指北京,一旦被其得逞要不了多久便会南下,吹响统一战争的号角,以贼军的声势和各地软弱无能的驻军,想要阻挡李自成几乎就是痴人说梦,所以儿臣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至多一年甚至更短。”
“只不过儿臣没有料到的是李自成的目光居然会如此短浅,在山河未定之时便玩出了一场追赃助饷的闹剧,寒了天下士族豪绅的心不说,还抓了已然投诚的吴三桂之父吴襄,迫使吴三桂据山海关以自守,满清趁此良机挥军入关击退李自成入主北京,但他们同样需要时间来安抚人心,这也等于变相给了儿臣应对的时间,但这点时间对于儿臣来说依旧远远不够。”
“要让数万没有见过血杀过人的新兵变成战场上战无不胜的虎狼,光靠决心是不够的,因为人内心的恐惧不经过厮杀很难被克服,要让他们熟练使用大刀长枪甚至弓箭,然后拉上战场杀敌,依儿臣保守估计起码也得需要三到五年,要让这些新兵上了战场脱胎换骨成为精锐,需要的时间则更长,儿臣没有这个时间,满清不会给儿臣这个时间,李自成同样不会!”
“所以儿臣在南下的路上就一直在想如何能让一群新兵快速成军而且还能在战场上克服内心的恐惧,想来想去只有远程兵种才可以做的到,因为远程兵种不需要和敌人面对面厮杀,对于战场上的残酷没有直观的感受,现如今远程兵种只有弓弩手和鸟统兵还有炮兵,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弓弩手没有三五年的苦功是无法达到的,炮兵可以作为战场辅助,想要战场决胜光靠炮兵显然也无法完成,因此鸟统便成了儿臣唯一的选择。”
“但是鸟统的弊病太多,射击距离更是其软肋所在,靠原先的鸟统上阵杀敌最后只能沦为被屠宰的羔羊,于是儿臣到了南京以后便召集南京城内有名的造枪大匠杨伏堂,给他提出要求并给予其一切资源,要人给人要银子给银子甚至许诺荫其子为官,为的就是让杨伏堂能够制造出符合儿臣所需要的火枪,杨大匠最终没有辜负儿臣的寄托,制造出来的火枪远超儿臣的期望,这才有了后来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大明新军。”
“新式火枪没有鸟统的各种毛病,射击距离更是远达三百步,远远超出弓箭射程,战士们拿着这种枪远距离杀敌,自然能将内心的恐惧减小到最少,但火器毕竟是外物,今天大明领先一步造出来,在战场上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可时间长了敌人迟早也能仿制出来,所以儿臣以为外物虽可持,但绝不可将大明的社稷江山依托在外物之上,要想大明长治久安最重要的还得要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