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少老臣已然脸上露出狂热的神情,虽然如今只是提出尚未施行,但他们何尝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就地赈济灾民,便可防范流民和民乱。而以工代赈,则让灾民感激朝廷的同时,还顺带完成了地方基础的建设。 不少人开始小幅度地在朝堂上张望,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这等精妙绝佳的办法,到底是哪位大才想出来的。 很多人都以为是胡惟庸或者颜希哲,毕竟短时间内得知各州县受灾的人也就只有他俩,但仔细端详两人的神态表情,诸多朝臣却纷纷打消了这个念头。 没见胡惟庸已经微微张开了嘴巴,这要是他想出来的,此时定然面露微笑,手捻胡须,或许还会借机为自己吹捧两句。 至于颜希哲,这位老夫子也在张望的人之中,显然不是他了。 目睹朝臣们惊奇中带着叹服,叹服中又带着好奇,就连司职朝堂礼仪的侍仪使都愣住了,朱元璋脸上不由得露出些许得意。 这些个腐儒,平素一个个自诩才学满腹智计百出,不想也有今日。 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今日第一个站出来称赞他的,居然是宋濂。 “陛下,不知是哪位大才,居然想出了如此绝妙的法子。不过此策应当有一整套施行的法子,还需陛下为臣等解惑。” 以工代赈四个字虽然已经非常精彩,但要将四个字扩充为一整套能够完美实施的策略,其中需要填补的空白还很多。 朱元璋当然知道宋濂想要知道的是什么。 接下来朱元璋便详细讲述了以工代赈期间如何照顾贫弱老幼,如何防止贪污腐败,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如何让百姓在完工后还能维持生活。 一番解释下来,虽然说得口干舌燥,不过看着朝臣们不停地点头赞同,甚至皱眉深思,朱元璋心里更为得意了。 “诸卿以为,此策可有补充的?” 补充肯定是要补充的,毕竟他听到的也就这么多。但他讲述的内容,短时间内施行肯定是没问题的,就算有差错,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不管是胡惟庸,还是颜希哲,又或者是宋濂,方才都听得入了神,哪还有心思想查漏补缺的事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