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以真示假-《抗战之责》


    第(2/3)页

    “肖队长,你的证据呢?”肖彦梁的结论让大介洋三大出意料,如果象肖彦梁那样说的,这个案子就成了死案。

    “第一,地道的清理时间和伤员进城时间以及那个逃跑犯人被救时间上的冲突。这一点我想我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吧?”

    肖彦梁有意地露出一种得意洋洋的神情,仿佛他和这件事没有一点瓜葛,并且完全是站在破案者角度说话的样子。

    “我补充一点。”张旭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把这股水再搅浑些。

    见几个人都看着自己,张旭继续说道:

    “当时这个利用地道越狱的案件非常轰动,因为他正好挖到了居民家里,然后又很快被我们全部抓了回来。知道这个地道的人非常多。几年前的事了,大介太君也说过,我们当时处理地道的方式是错误的。所以也有可能在我们处理完地道不久,又有人开始清理它,希望有一天可以使用。”

    张旭的意思很明白,这件事,谁都有可能做的。地道的清理,也不一定是为了炸毁日军的汽车队。也许是为以后的越狱创造条件。

    肖彦梁赞许地看了张旭一眼,说道:

    “我们可以看看这个爆炸物:手榴弹,既有**用的木柄,又有皇军用的那种。说明什么呢?说明罪犯的武器很杂,那就排除了正规军的可能。”

    这一点和大介洋三、赵广文他们的判断一致。两个人对看了一眼,点点头。他们的动作并没有瞒过肖彦梁。

    “这俩王八蛋果然有过什么沟通。”心里骂了一声,接着说道:

    “你们再看看这棉线,”肖彦梁拿起一节大约两米长的棉线。“这里至少有三个接头。说明了什么呢?”

    大介洋三和赵广文轮流接过肖彦梁递过来的棉线,看了看,点了点头,把线还给肖彦梁。

    “肖队长,你快说,别吊我们的胃口。”赵广文的心情有些糟糕。肖彦梁的一番话,让他有一种极度失败的预感。

    “对不起。”肖彦梁笑了笑,随即收起笑容,指着线说:

    “接头多,说明罪犯准备得很促忙,整股的棉线不够,是用很多短的棉线接上的。还有这根棉线,也有接头,但是你们比较一下,这两根线的接头用的手法并不一样。这说明了罪犯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人。”

    肖彦梁的话引起了几个人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挪动身子仔细观看。包括张旭在内,也是装模作样地认真辨认。

    “肖队长的观察真是细致呀,这么小的差异你都能看出来,了不起,了不起。”大介洋三信服地夸奖着肖彦梁,甚至赵广文在心里也对肖彦梁服了不少。

    “太君过奖了。你们再看这个线滚,制造非常粗糙,完全事手工做的,估计罪犯临时更改了主意,所有的准备都很混乱。”

    张旭有些诧异,肖彦梁说的,其实就是他们的真实情况。正因为棉线是张旭在外面搜罗的,长短不一,是他们四个人一起结的。四个人中,数翠儿打的结最细最好,另外三个大老爷们有的粗,有的长,记得当时高翠儿还取笑过他们。张旭有那么一点搞不懂了,怎么肖彦梁会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罪犯本来准备进入宪兵队的,他花时间清理完地道,或者象张队长说的,利用清理完的地道,武器也准备好了,并且可能还不是在前天晚上行动的。可是皇军的汽车队拉着大量的伤员进来,让他改变了主意,在前天晚上进入了宪兵队。”肖彦梁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那么,肖队长的结论里,是几个人呢?”大介洋三问道。

    “至少两个人。接近三十辆车,一个人背着那么多手榴弹会非常吃力,如果他是一个人,必须来回跑动,对于防守严密的宪兵队,风险太大了。”

    “肖队长,你看是什么人干的?”大介洋三继续问道。虽然肖彦梁的话还是不能排除他和张旭的嫌疑,但是有那个罪犯会如此细致地把自己做的分析给对手听呢?大介洋三在一霎那对昨天的推理结果产生了动摇。

    “太君,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这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能力的团伙干的。在这周围,我想应该是,也只有是**武装。只有他们才有这么杂乱的武器,只有他们才有袭击宪兵队的动机,只有他们才能从这件事上面得到好处。”

    肖彦梁一连串的“只有他们”,把这件事完全引到了有什么“好处”上面,把民族的那种仇恨掩盖了起来。本来也是,他和张旭作为普通的一个替日本人干活的人,即使大介洋三想到所谓的“民族矛盾”,也不会想到他们身上。在大介洋三看来,只有那些知识分子,才会有满脑子的所谓“民族矛盾”。

    “难道不可能是便衣队的人干的?”赵广文冷不丁地冒了一句。

    赵广文的这一句话如同一枚炸弹爆炸,顿时在办公室里引起轩然大波。肖彦梁一下跳起来,张旭先是一惊,接着见肖彦梁如此,跟着跳了起来。

    肖彦梁、张旭的动作,把赵广文也吓了一跳,条件反射似的,身子往后一缩,只见椅子一晃,竟不由自主地仰绊在地上。

    一连串的动作,大介洋三甚至还没有反映过来,赵广文已经倒在地上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