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中篡改的历史(一)-《抗战之责》


    第(2/3)页

    当时英舰“紫石英”号炮击渡江共军,共军当时同样开炮还击,击伤英舰,迫使英舰停靠南京码头。英舰挟持一艘客轮才逃出长江。

    两党两军在同样遇到帝国主义列强武力干涉时,所采取的作法真有天壤之别。

    谁是中国新生的希望所在不是很清楚吗?

    第四集《危机与生机》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本侵华,吞并东北的野心逐渐膨胀。

    第二部分:中国内战不已,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由来。

    第三部分:918事变,日本占领东北的过程及中国依赖国际公理的困窘。

    “中国**于民国十年成立于上海。当初由于党员太少,必须借助国民党的组织与力量才能发展。所以像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便向中山先生请求,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原以加强革命力量为念,于1921年正式通过容共。没想到从此便埋下了内忧不断的祸根,而没有过过一天安宁的日子。**从头便是以[靠行]的方式起家的。所以他们对借力使劲,制造矛盾,从中渔利的本事非常内行。”

    这段话足以证实国民党不敢正视历史,进而歪曲历史。**是由于党员太少,必须借助国民党的组织与力量才能发展吗?

    显然,历史不能证实这句话。1927年,**由于国民党的大屠杀,损失了大量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干部。又经历了从1927年起的多次围剿,然而**却仍然发展起来了,原因是什么?简单一句[靠行]起家就能掩盖吗?

    **不是[靠行],[靠行]者一旦失去依靠便要完蛋。**是因为所提出的纲领、政策符合广大劳苦民众的需要,获得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得以发展壮大的。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味着仍然是**人,**保留是一个独立的政党。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同意这个特殊的条件呢?

    国民党在组建之初,就是由多个团体组合而成,内部帮派林立。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各色人等涌入国民党,大多数人并非是真正的革命者,国民党有右倾化的趋势。而**则是组织严密的左翼政党。孙中山先生将**人引入国民党,就是希望平衡国民党内左、中、右的力量,同时也减轻中国两个革命政党可能的冲突。然而,1927年的屠共,使这两个政党彻底地丧失了互信,走向对立。也使孙中山先生的希望化为泡影。国民党之所以有今天,全拜1927年的屠共所赐。

    “中央从1930年底开始到31年7月,对**进行了3次围剿。。。。1932年3月,蒋委员长复职,6月15日召开庐山会议,会中重申‘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并制定了剿共的方针。”

    1931年918事变,日本已占据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2年6月不敢收复失地,执意要打剿共的内战。当时**在瑞金已提出放弃前嫌共同抗日的主张,蒋先生充耳不闻,真有“宁予倭寇不失家奴”的精神啊!

    “这个时候,来到延安的**军队还不到一万人,但是他们和张学良来自关外的东北军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此一变化改写了中国人的历史。”

    仅仅轻飘飘的一句“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就能掩盖这个“改写了中国人的历史”重大事件的根本原因吗?

    第五集《乾坤一变》

    1927——1937年,国家建设的黄金十年。

    “后来因为西安事变,而造成了整个局面[拖不下去]的窘境,于是一场不能打的仗,也就不得不打了。”

    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专门有关于这一时期成就的一章:国民党政权的成就。现将若干段落抄录如下:

    到1936年末,蒋介石已经巩固对全国较大地区的政治控制——中国本土18个省中,仅有7个保持基本自治——从而为一个可行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为取得政治控制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坚决依靠武装力量,不仅使国家受到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把这个政权的注意力从迫切需要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改革转移开去。

    1934年稻米收获量低于1931年收获量的34%;大豆几乎下降36%,小麦下降7%。棉花是当年唯一超过1931年水平的主要农作物。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从1931年的244.3亿元下降至1934年的130.7亿元(时价)。这些数据在细节上不完全可靠,但是,当时目击者的报道证实了农村严重贫困,特别是在1934年和1935年。

    田弘茂在《国民党中国的政府与政治,1927—1937年》的第168页写到:  蒋介石在1935年的评估却能反映一般状况:

    “政府开支日见增高。每当计划出笼,新税又起。附加税常随需要加于正税之上,又创各项杂税。有时,[地方当局]随意逐户征集不明之税。税目繁多。民众税负沉重大受其苦。”

    “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国内的舆情。话说日军自从占领东北四省之后,又企图染指华北。先是拢络殷汝耕,成立冀东伪自治政府。1935年12月11日,中央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派宋哲元为委员长加以制衡,并受命与日方斡旋。但这件事被人误解,以为华北真的要步东北的后尘[特殊化]了。于是便引发了12.9和12.26两次大*。...*带动了全国澎湃汹涌的抗日浪潮。...这股浪潮,显然已非警察所能应付得了的了。这只是1935年底的事,我们已经有[很难拖下去]的深刻感受了。事实上,这种状况还拖了一年。到第二年的12.9,又爆发了一次*周年的街头运动。那回相去西安事变只有三天。”

    这种拖不下去的感受,是来源于日寇的步步蚕食呢?还是来源于民众的抗日情绪?

    “再看**,....但和共军正面对峙的正是他所率领的子弟兵东北军。然而此刻的东北军,已经被那种长时间背井离乡的愁绪,磨光了他们的作战意志。”

    东北军并没有磨光了作战意志,而是只想战死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与红军死拼,当然不愿死在他们认为不值得拼命的地方而已。东北军瓦解以后,有相当多的士兵加入了八路军。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对以下部队发出进军东北的命令:

    “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的投降,我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以上这四支部队都是东北军的底子,他们在敌后与日军整整拼杀了八年,终于打到了回家的日子。东北军的作战意志磨光了吗?

    “单看1935年11月紫罗镇(应为直罗镇)之役,(东北军57军两个师与红15军团发生遭遇战)论战力红军远不如**,但一曲[松花江上]和[团结抗日]、[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两句口号,却彻底击溃了东北军。这种情景,和张子房当年在九里山上[悲歌散楚]如出一辙。”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政治攻势的威力,也看到了人心所向、军心所向。顺其所向而立,逆其所向必败。

    从画面上看,明明写的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寸》篡改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须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政治打击力度要比[自己人不打自己人]高得多,

    “紫罗镇一役,师长牛元峰、何立中以及他的参谋长裴焕彩自杀,两个师有八个团长,其中六个也自杀了,只逃回来一个,另一个名叫高福元的,被共军俘虏。连同其他被俘官兵五千余人,则受到了共军的[礼遇]和洗脑。洗脑的内容既无马列思想,也没有阶级斗争,只有一句话:[团结抗日,打回老家去!]。这些人后来被释放回来的时候,便成了东北军中,**统战的尖兵。”

    说得真好哇!!!东北军人心中最挂念的是自己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女,日夜期盼的是打回老家去!这是军心所向,民心所向。凡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政策,做法都是统战的利器,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愿,就是被共党所“统战”。凡逆人民所想,拂人民所愿,危害国家、民族利益的,即为*尖兵!

    只可惜了那些军官们,服从命令的准则与复国仇家恨的愿望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他们只好选择自杀来解脱。

    关于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的原因,蒋永敬的分析是对的。

    当时**、张学良等人均无能号令全国团结抗战的政治能量,而蒋先生的地位决定了他有这样的政治能量。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必须放弃与蒋介石算清血账的想法,而力主和平解决。这有点像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缺乏将领,起义士兵用枪逼着黎元洪当统领一样。黎元洪当时并无反清的想法,却当上了义军统领。

    在西安事变之前,**已认识到当前最大的危机是“亡国”,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抗日救亡。因而改变了对蒋介石的态度。以下见《国共两党谈判通史》92页。

    1936年4月9日,*、彭德怀在山西“东征”前线致电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张闻天.指出;“目前不应发布讨蒋令”,“我们的基本口号不是讨蒋令.而是抗日令”。

    1936年8月10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国共两党关系、统一战线问题。会议决定:放弃抗日必反蒋的口号,实行逼蒋抗口的方针.以推动蒋介石联共抗日.使国民党政府走向抗日道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