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里的“归化民”是指归顺、归附之民。 《汉书·匈奴传下》:“而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日逐呼韩邪携国归化,扶伏称臣。” 《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三月,匈奴都督拔奕虚率部落归化。” 在原来的历史上,隆庆六年,驻牧于土默川的鞑靼首领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此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 因此,朝臣们议事提及“归化民”并非歧视之言,而是一种特定的称呼。 “谁还有话要说?” 朱高煦没有理会兵科给事中李忠刚才所言,而是面无表情的扫视群臣,高声问道。 “陛下,微臣风闻,于谦以坟茔妨碍铺设道路修建有线电报为名,敲诈陕西境内的地方士绅及百姓,发了好大一笔财。” 一名青袍官员走出班序,作揖行礼道。 朱高煦发现此人竟然是于谦的钱塘同乡,如今的巡城御史谢俊,顿时大感意外。 不过,对于谢俊所言,朱高煦仍旧没有回应。 “陛下,草原平定不过一年,大量归附者人心不稳,若是纵容于谦这样扰害两省边城百姓,必然会激起民变!” 右佥都御史李新走出班序,躬身一礼之后,十分激动的言道:“臣的老家吴刘集也在于谦拆迁的名单上,臣深夜想起此事,恨不得为了那些黎民百姓,跟于谦拼个你死我活。” 朱高煦平静的看着右佥都御史李新的表演,抚了抚须,依旧没有接话。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作为大明最高监察衙门,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其属官有经历、司务、照磨、司狱等。 都察院和六科不相统属,都直接受命于皇帝,各司其职,并且互相纠劾。 至于在地方监察上,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十三道的设置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线,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易形成利害关系。 根据监察御史的职责,可细分为巡按地方和专差巡视。 监察御史轮流赴京师以外的地方巡视,出巡时被称为巡按御史,巡按结束返回各道及从事某一专项任务时,又被称为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与巡按御史的角色相互转换,日常监察与巡相收察也彼此相通。 朱棣继位后,在朱高煦的奏请下,还在京师设有巡城御史,也隶属于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的高官,李新平日里与于谦并无冤仇,他此时站出来指责于谦,八成是被于谦得罪的人收买了。 对于这一点,朱高煦有着清醒的认识,因为于谦在地方上的举动,他基本上都清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