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三大作物-《朕不吃这一套》


    第(2/3)页

    “一个叫作高长生的人,到南洋经商,从那里拿回来几十斤。在颍州试种成功,于是就有亲朋好友陆续种植,大都获得成功。”

    “也有失败的?”

    “是,奴婢走访了种植失败者。他们说,并非这个玉米不堪,可能是种植不得法才导致失败。他们今后还要种植。”

    “失败也无妨,总结经验,再种便是。对了,那个高长生何时引进的?当地何时种植的?”

    “弘治十五年引进,弘治十六年种植。”

    从这时间上来看,引进的速度不慢,基本上跟世界同步。

    这是民间的自发行为,跟怠政迟钝的朝廷官员们毫无关系。

    高人在民间,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大明有一亿子民,如果放开束缚,打碎他们身上的重重枷锁,将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大明何愁不兴旺发达?

    “那个高长生此时在何处?”

    “又去南洋经商了,不过其家人还在颍州。”

    “刘瑾,拟旨,赏高家人內帑银五百两。赐朕手书一幅,可悬挂于高家门楣之上。传旨高家,高长生若是回来,让他……,不,黄义,你让颍州地方官护送高长生,来京见朕。黄义办事得力,赏银100两。”

    朱厚照说完,展开纸笔,略一沉思,写下了四个大字:造福于民。

    “黄义,你回凤阳之后传朕的旨意,叫地方官在凤阳府推广玉米种植,越多越好。同时,找一些人手,住下乡下,从选地开始,到播种、施肥、除草、铲趟、秋收,全程跟踪,总结编写出一套种植要领出来,便于将来传播,此事至关重要。编写成书之后,呈送上来,朕要亲自浏览。”

    “奴婢领旨。”

    各地官员常有献宝、献祥瑞之举,历代相沿成习。

    朱厚照登基不久,就下敕令,各地停止献宝、献祥瑞。

    今天这个玉米,刘瑾开始的时候也没当回事儿。现在见皇上如此重视,灵机一动,就有了主意。

    “皇上,这个玉蜀黍既然能造福万民,何不赐它一个名字?”

    朱厚照一想,也有道理啊。

    玉米今后要在全国推广种植,各地叫法可能不同。统一名称,对于今后的推广、称呼、行文都比较方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