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拜师礼-《再证巅峰》


    第(2/3)页

    像老秦这种先拜李八指、后拜咏春堂的更加令人不齿,天地君亲师,在古时,另投同一拳种的师父跟另找一位亲爹没什么区别。

    等到清末民国年间,在亡族灭种的危机下有识之士纷纷抛开门户之见、相互沟通交流,其间宗师无数,却也是国术最后的辉煌。

    不过带艺投师从此便不再受犬儒限制,反而成为武林中人津津乐道的美谈,将弟子介绍给同门或别派高手只会被人交口称赞。

    再比如入门弟子和入室弟子。

    早年间师父地位崇高,教谁不教谁全凭师父做主,入门弟子绝不敢自称入室弟子,否则只要师父一句话,弟子就再无立足之地。

    现在?呵呵。

    老东西!你竟然说老子不是入室弟子?老子钱也交了、头也磕了,你个老不死的敢不教真东西,信不信老子去消费者协会告你?

    敢去我云字儿?问过派出所吗?

    所谓无淤泥焉有荷花,越是如此,师父收徒就越谨慎,正式收徒时的规矩讲究也就越多,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明内外、立正统。

    拜师仪式,首先要择良辰、选吉日。

    比如老秦拜师定在十月六号,阴历九月初八,时间九点零八分——这其实也是变通的结果,因为来观礼的人八号还要上班……

    社畜伤不起啊!

    举行仪式第一步是挂师祖画像、摆香案,由师父向师祖和师爷上香,以示本门香火兴旺、传承有人,也有师祖、师爷都供奉的。

    第二步就是拜师。

    师父上座,徒弟跪于面前,由司仪介绍徒弟的情况,大致是家世清白、为人正直、仰慕师父学深似海,希望能得传授巴拉巴拉。

    这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参加仪式的除了司仪和师徒,还有师父的其他弟子和观礼者,如果有人当场指出司仪的介绍存在虚假,那么仪式十有八九要黄。

    说起来倒与西式婚礼有相似之处。

    过了这一关,徒弟就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拜师帖双手举过头顶、行三叩首大礼,不过也有要求叩首九次的门派,比如少林寺——

    少林入室弟子是僧人,拜师遵循佛礼。

    递拜师帖是第三步,老秦递帖后司仪会将其公示并转交程伯,由程伯代表父母长辈当众签字,表示家里同意拜师、非是师父强求。

    长辈、见证、师父,三者缺一不可,孤儿另论。

    所以在程伯签字后还要请见证人签字,一般由观礼者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并不限于武林同道,乡老官员皆可,有作保的意思。

    理论上其实还应该请李八指到场、而且第一个签字,毕竟他是老秦的前师父,但考虑到他的年龄,两位师父打个电话就算完活。

    第四步则是改口。

    徒弟仍然跪着,从司仪手中接过盖碗再茶递给师父,此茶名为「改口茶」,按古礼,直到师父喝了这口茶,才算正式收下徒弟。

    第五步是纳束脩。

    脩,原义为干肉,古时弟子送给老师的见面礼,束脩就是学费,以前是红布罩住的银两,现在则是红包,金额什么的早已定好。

    师父收下礼金后会有回赠,比如资料书籍、练功器物,回赠时还会说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勉励之词,此之谓「赠语」。

    少林到了这一步会取法号。

    咏春堂在这一步的回赠则是腰带,由师父给徒弟亲手束在腰间,以此代表师门,就像《一代宗师》中陈华顺为叶问上腰带一样。

    一条腰带一口气!

    不过老秦比较特殊,因为梁掌门明言要收关门弟子,所以回赠后还会当众在传承谱序里加上他的名字,再系上红绸、存入香堂。

    再开启,便是梁掌门临终之际。

    之后的礼仪就很有现代特色了,先是师徒在祖师画像前合影,再是师父与所有的徒弟在咏春堂牌匾下合影,最后是所有人合影。

    薪火相传是天大的事儿,所以按华夏风俗,最后的最后自然要大吃一顿才行,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吃饱、喝好、打包一条龙!

    人嘛,当然是师父请。

    钱嘛,必须是徒弟掏。

    到了这一步,打酱油的观礼众就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拜师礼请他们其实就为了混个脸熟,以后遇见相互给个面子之类的。

    没来的也好办,口口相传之下,报个万儿就能知道来路。

    关系亲近的或有事相求的会主动留下,按辈分由师父或弟子出面招待,司仪、见证人和程伯也会留下,因为晚上还有一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