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便有宫人在高力士的指使下,搬来一张描绘在数张牛皮拼接的舆图。 高水寒打眼看过去。 中原之地,乃至安西,都还算详细。 但周遭却是略显潦草,或三五笔便是一国。 而在东南外海方向,更是只有星星点点几滴墨点,了表岛屿陆地。 高水寒无奈,只能是再要来墨笔。 “回圣人,此乃吐蕃,地势高而险峻,唯陇右石堡城及安西西南地可通人。” 说着,高水寒就在陇右、安西西南方向,划出一个半座中原大小的范围。 再往西南方向。 “此地,沟通吐蕃与天竺五国,虽严寒狭窄,但军马兵民可通。出此处,不过两千里路,便可直通大洋。亦有大河从高山入海,方圆万里,平坦畅通,地力肥沃,所产皆可走水路入海,再向东南方向,沿岸而行,遇海峡而过,转向东北方向,便可到我大唐岭南道诸地。” 跨过那山,越过那水,便能成为大唐的粮仓? 李隆基听着高水寒的这番描述,只觉得简单无比,当即问道:“海船入海,需行几何,几日能到?” 高水寒沉吟筹算,稍后回道:“约长安至安西三个来回。用时,约需三五月光景。” 这是高水寒唯一担心之处。 漫长的海路,会让所有的消息变得迟缓,也会让运输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无限的拉长。 而对于统治者来说,距离的拉长和时间的拖延,会催生统治不稳的忧虑。 于是,高水寒继续道:“从此地往西,便是沃野万里的天竺五国,少有高山险峻,却有大江大河,田地无需担忧水源,可源源不断为我大唐输送粮草用度。” 只要当产出达到一个高不可攀难以想象的地步,才能压过李隆基对距离的担忧。 高水寒又在舆图上几处轻点,皆是靠近安西之地。 “这几处,皆有金银铜铁矿藏,丰盈非我大唐能比。能有一黑水从地底渗出,可燃之。矿藏可就地冶炼,再经由安西,入我大唐境内。使我大唐军马具铁甲,仓禀充盈,金银变色!” 世人皆知。 大唐,或者说中原是极度缺乏易于开采的金银铜矿。 这也就造成了历代以来,中原王朝的货币制度是极不稳定的,更是频频发生劣币逐良币的事情。地方私人铸造钱币,更是屡禁不止。 而在高水寒的这一番描述之中。 整个吐蕃西南方向,无数的河流、田地、矿藏等信息,被记录在舆图之上。 一张大饼,已经缓缓在李隆基面前展开。 而一个有钱有粮的大唐,也直观的浮现在了李隆基眼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