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振兴蜀汉:从天水麒麟儿开始》


    第(1/3)页

    十一月二十日当天凌晨,诸葛亮已经做好准备向外撤出,就等司马懿率兵大举进攻。

    却见蜀军营帐灯火通明,诸葛亮就坐在这里纹丝不动,看着周围列在大帐左右的将领们,他这时忽然开口说道:

    “列位将军,先帝在时曾常常对亮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句话也一直在亮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今日,我大汉出师北伐已近一年,战死他乡之士数不胜数,与魏军血战连斗上百场致使我军损失惨重。

    然如今时机已到,亮将当年先帝在汉中与曹操决战时所缝制战旗悬挂在营内,到城破伏击之时,将此旗打出,让魏军好好见识见识大汉天威!”

    “身边弟兄死的死伤的伤,一路打下来所剩无几!今日终于等到报仇雪恨之时,末将等怎能不舍命杀敌?”王平走上前来对诸葛亮充满着满腔热忱的心情抱拳拜道。

    听到王平这一番话,帐中诸将内心中压抑许久的感情瞬间爆发出来,他们脸色中蕴含着激昂与高亢,说的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他们在这场仗中的誓言!

    看着面前诸位将领们满腔热血誓要为战死沙场埋骨他乡的大汉将士报仇雪恨,并把这些魏军统统赶回长安,总会有一天,他们会站在长安的土地上高声呼喊着大汉万岁!

    ……………

    事不宜迟,姜维与王平以及郝昭等人将那两面大旗挂在旗杆之上,“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十个大字在远处清晰可见,而此面旗帜将会见证这场战争的结束。

    很快,魏军在黎明逐渐消散,红日升出海平面迎至上空的那一刻全面展开第十天的总攻,司马懿在这之前下了死命令,今日必须攻破历城,如若不然重罪罚之!

    杀——

    冲啊——

    四面魏军士卒这一刻如同群虎般扑杀而来,诸葛亮这次没有坐镇城头身先士卒,而是坐镇中军指挥全场兵力调度,并且要在一个时辰内完成城内布置。

    轰隆隆——

    砰——

    霹雳车那犹如雷霆霹雳的攻势将历城内部所有事物几乎全部摧毁,这对于城中伤兵来说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可战局紧急,如果不能对敌军进行有效的合围埋伏,恐怕这场仗相当于徒劳无功。

    “传令下去……避其锋芒尽可能不要正面交手,趁对方进城防备松懈立刻放出响箭命令伏兵全部杀出。”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对站在面前的传令兵挥舞着掌中羽扇令道。

    得令的传令兵立刻转身离开营帐跑去前线通报诸葛亮的军令,而留在营帐中的诸葛亮与诸葛果父女二人却是感到有些久违,这已经是第二次与父亲并肩作战了。

    “想想当年,父相打算偷天换日,果亲自假扮您坐镇祁山欺骗魏军,而如今您以身涉险来为大汉渡过难关,当真是凶险无比。”

    听眼前女儿的回想,诸葛亮微微点头一笑,时光荏苒,自己的女儿也已经成长为一个落落大方的女人,他也不禁思念几年前死去的诸葛乔,若他没有发生意外,恐怕也轮不上她来去做这些危险的事情。

    …………

    此时城外敌军已经逼近历城,姜维等四门守将得到诸葛亮的命令后立刻收拢兵马至历城中心位置,但郝昭却认为应当缓缓撤出吸引魏军注意力。

    于是他便率领二百步卒又杀回北门与敌军进行一场极其凶猛的白刃战,其带着这些步卒一边向后退一边黏住敌军,导致对方根本没发现自己正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西门的邓艾可以说得上是最疯狂的,他下令所有部队不管付出任何代价一定要把姜维和他麾下所有的部队统统歼灭,这已经不能称之为愤怒,而是已经变成癫狂了。

    东门和南门的张郃与夏侯霸等将领彼此互相谨慎,见敌军全都从城头撤退,张郃当即反应过来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就怕诸葛亮有所其他举动。

    已经撤回历城中央附近的姜维得知张郃和夏侯霸两支部队并没有进城,而是在城外继续观望,他当即请示诸葛亮自己率兵去吸引对方进城。

    可他的请求被诸葛亮一口否决,并且还说如果回去再战,反倒会让张郃知道这是在引诱他们进城,倒不如在这里等候敌军到来,待司马懿下令全军进城围攻再做行动。

    果不其然,司马懿得知张郃与夏侯霸二人拖延进城时间的消息连下三道命令,让他们立刻进城围歼诸葛亮残余部队,全在城外这又是什么道理?

    “大都督,张将军和夏侯将军也是提防诸葛亮有无埋伏,再者说……邓艾和牛金等将领率领的兵马足以围歼诸葛亮的部队,用不着让他们进城。”曹绫见司马懿有些着急,于是便放开轻松心对司马懿宽慰道。

    可是司马懿却不这么认为,如果诸葛亮还在城内,那么他随时都有可能逃出生天,而且最大的可能性是趁着城外部队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逃出去。

    这种想法也在不断影响着曹绫,可最终她还是没有被动摇,坚持认为进城的部队足够歼灭诸葛亮的部队,如果对方敢突围,城外的部队都是瞎子吗?

    实际上,这是司马懿内心中的心理作用,他既想让诸葛亮活下去并且顺利返回到蜀国,又想让他在这场战争中死去,这样一来自己就是灭蜀前提的头号功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