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老李曾经也是小李【5/5,爆更一万五,求月票,求推荐票!】-《从小说开始的文娱大莽夫》


    第(2/3)页

    老李:“诶?刘婶你也在啊?”

    “诶,才进啊?我这不带着孩子来买试卷吗,你呢?”刘翠芬熟络的聊着天。

    刘翠芬也不是外人,都是一条街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在老李还在被人叫小李的年代。

    李想刚刚出生,两口子都忙于生计,平日里可没少麻烦她老人家帮忙带孩子。

    “我?”老李挠头笑道:“这不是李想的新书又出版了吗,我来买一套回去。”

    “新书?”在老一辈眼里,那学习成绩好的,能出书的,可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李想去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刊登的《水调歌头》样刊寄到家,被刘翠芬知道后,还特地带着孩子来家里,沾沾喜气。

    刘婶:“这孩子,还不快叫人?”

    “李叔好。”小山有气无力的喊道。

    不是他不想喊人,而是好不容易放假三天,奶奶却押赴他到刑场,各科卷子来一套,秋后没做完,等待他的岂不是秋后问斩?

    可问题是老师除了试卷还建议买的课外书,奶奶是一本也不买啊!

    这不纯纯扯淡吗?

    “李想新出的书叫啥名字啊?”

    “《明朝那些事儿》!”

    “真是了不起,李想才多大啊,都成大文豪了!”

    “您说笑了,他不管成什么样,小时候还不都是托您照顾着。”

    队伍在缓缓往前挪动,两人也在慢慢闲聊间,往前走着。

    足足一刻钟。

    “先这样说哈,我先带孩子买试卷。”

    “好嘞,好嘞,有空上我家来玩。”

    老李挥了挥手,顺着海报的指引,挤进拥挤的人流中,费劲千辛万苦,跟往年春运坐绿皮火车似的,好不容易来到了摆放着《明朝那些事儿》的书架上。

    定睛一看。

    好家伙。

    偌大的书架,《明朝那些事儿》已经不剩几套了。

    好在老李凭借他多年春运坐火车的经验,手疾眼快抢到一套。

    挤出人群后,他看着手里《明朝那些事儿》一套七本掂量着的分量可不算轻。

    真搞不懂李想是怎么写出来的,老李疑惑的摇着头。

    来到柜台后,买完单,他跨上摩托,兴冲冲的往家赶。

    老李年轻的时候被人喊小李,这辈子反正没被人喊过李老。

    至于他的名字,其实挺文气的——李才进。

    爷爷那辈希望父亲的才华出众,又是进字辈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

    爷爷总共生了三个孩子,李想还有一个伯伯和一个姑姑,父亲属于老二,上下不挨着。

    到李想这辈,只有他一个孙子,也就不按辈分取名了,什么好听叫什么,所以李才进给孩子取名叫李想。

    李才进,财源广进也罢,才华出众也罢,好似都跟这位丢进人堆里,便泯然众人矣的父亲挨不上边。

    好在孩子是他的理想。

    现在李想长大了,他不仅财源广进,更是才华出众。

    挺好!

    半辈子艰辛熬过来了!

    挺好啊!

    回去的路上,父亲的嘴角一直挂着那抹淡淡的笑意。

    新华书店内。

    工作人员面对销售如此火爆的局面,早有预料,这次他们进的货可是足足的。

    书架一空,不一会又补满了。

    到最后干脆在结账的地方摆上一摞。

    刘翠芬带着孩子走到收银台准备结账。

    看到摆在一旁的《明朝那些事儿》犹豫间拿了起来,看了眼售价,乖乖,一套竟然要一百五。

    “奶奶买一套吧。”小山找准机会拉着刘翠芬的衣角哀求道。

    想当年,李想可是这条街上,出了名的孩子王。

    他虽然才初二,但从小就是跟着李想屁股后面长大的。

    甚至到后来,李想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这条街上依旧留有李想的传说。

    ——我不在江湖,但是江湖依旧有哥的名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