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两个酒鬼!-《锦衣卿相》


    第(1/3)页

    “你倒对王爷一片真心,”吕子芙说不清是讽刺,还是不屑。

    从小见楚王在吕皇后身边卑躬屈膝,对她也小心讨好,心里早就存了轻视。

    舒宛抚摸着肚子,笑容温和恬淡,“咱们做妃子的,哪个不对王爷真心相待?”

    吕子芙不喜楚王,自然也就不愿讨论起他。对于这场婚事,她内心深处以为是下嫁。不过碍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法抵抗罢了。

    “说吧,什么计策?”

    舒宛目有不忍,语气艰难吐出三个字。

    吕子芙困惑,“你不是一向认她为妹妹?”

    “吕姐姐才是阿宛的亲姐姐,姐姐允我怀孕生子,已是对阿宛最大的信任。若两者之间非要选一个,阿宛自当选姐姐。”

    舒宛痛苦不舍,她亦不想将此事告知吕子芙,引起对方警惕。

    只如今自己怀孕不能侍寝,楚王很容易亲近吕子芙,由此对她产生怜惜。

    男人嘛,纵使再不喜欢,亦管不住自己的身体。

    是以昨日她献计楚王,今日便过来提点吕子芙,一事两用。若楚王知道自己的王妃为别的男人作出如此举动,还会亲近她吗?

    男人,对绿帽子总是格外敏感。

    自苏希锦任大理寺一职以来,颇有些困惑。

    现代社会司法独立,三方分管侦查、审判、监督之权,也就是说期间不存在一言堂,大大减少了冤假错案。

    而古代从侦查、审判到监督几乎都是一人说了算。虽也有三法司,只三法司共同行使审判权,且能启动三司会审的一般是涉及大型犯罪和皇室宗亲的案子。

    难道他们不知侦查过程,才是最易出现问题的一环?

    一次早朝后,苏希锦将这个问题抛给周武煦。

    对方第一次听说还有这样的制度,很是惊奇。

    “你的想法很独特,新颖,这样大大减少了冤案的发生。”周武煦对此很是肯定,三司会审便是为了减少冤案发生,力求公平。

    “然成本太高,不便实行。”

    简单来说就是制度与土壤不匹配。

    一是证据环节出错,后面一切都枉然。若事事要查,得添置多少人手?

    说不定添置的人手不如知县等人经验丰富,还直接被收买了。

    二是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很多时候就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哪家的鸡丢了,牛跑了,猫儿跟狗儿打架了。

    至于盗窃、杀人之类的,自有官员带人查案。

    三是监督后的上诉成本太高,不管是百姓还是政府都承受不起。

    “贪污腐败,层出不穷,鞭长莫及,”周武煦叹息,“但你说的也有道理,朕会认真思索,力求改善现状。”

    说完他抬头仔细打量她,像是要在她身上找出一朵花来。

    苏希锦只觉莫名其妙,难不成身上有脏东西不成?

    “你这脑袋装的些什么?怎会有这样奇异的想法?”终于他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代能臣众多,有哪个就想出了这样健全的制度?

    苏希锦立时舒了一口气,“多读书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自然涌现。”

    他挑眉,他又不是没想过,怎就没想到?

    难不成她天生就是做官的料?

    “户部郎中递交的折子朕已经看到,朕已让吩咐各州调查人口数,不出意外,明年今日便有所答案。”

    苏希锦就喜欢他这种说到做到,行动能力强的领导。加上心有图谋,于是不要钱的拍马屁。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孟德仲谋,稍逊风骚。陛下您英明神武,风流倜傥,臣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永不枯竭。只臣还有一事相求。”

    周武煦被他拍得通体舒泰,摆了摆手,“说说看。”

    苏希锦道,“无论结果如何,请陛下善待天下女子。”

    周武煦手下一顿,没好气道,“你的好话价值千金,以后还是莫要说的好。”

    “那陛下?”

    “天下子女皆为朕之子女,朕如何忍心看她们受苦?”

    这是答应了,苏希锦大喜。

    没过两天,苏希锦又见到了林舒正,他消瘦了许多,只不过美貌一如往常,甚至更加成熟。

    他背对着秋千,见她回来,直接问道:“婚期定下了?”

    “嗯,三月二十七。”

    他苦笑,“若我不是你表哥,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苏希锦摇头,“表哥还记得流苏吗?”

    自己记得,当初他让流苏过苏府,对方不愿意,最后被他打发走了。

    “韩大哥身边无此类女子。”亦不会轻易踏足红楼。

    林舒正惊愕,“我以为……”

    苏希锦笑着摇头,“别人不会介意,我介意。”

    三年前入京,她就已经看出些猫腻。

    “表哥,亲情是这世上最牢不可破的感情,”她说,“这样不好吗?”

    不好,他想,却无言以对。

    她微微一笑,自去屋里拿了两罐东西交给他,“这是辣椒酱,你拿到食为天看看食客反应。”

    她想推广辣椒。

    二月二十七是苏希锦的十六岁生辰,周武煦以前说给苏希锦补办及笄礼,是以苏家请了全福娘子梳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