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官场第一步-《锦衣卿相》
第(2/3)页
苏希锦勾唇,一派谦逊。
季大人见她听训,继续道:“你且知道便好。本官非柳博士,乃先皇亲自选才提拔。为官二十年一直兢兢业业,手下经过的诏书,不计其数。”
“下官多谢大人提点,”苏希锦拱手礼拜,“日后必定向大人学习,兢兢业业,为国效力。”
柳博士被她气晕,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拟写折子,向圣上辞官。称自己为官多年,毫无建树。
周武煦自然是安慰又安慰,补偿又补偿。
说苏希锦年纪小,说话没忌讳也是有的。
李博士又羞又气,最后还是就坡下驴。
“哼,”季大人见她软硬不吃,拂袖而去。
苏希锦其实自己也没想到,周武煦会把她弄进翰林学士院。
毕竟此院相当于皇上秘书团,里头人人皆清贵。
然仔细一想也在意料之中。
周武煦因听她削藩、内阁等制度,才破例让她科举。如今将她弄到这个位置,是方便行事。
反正她自己无所谓,她就是陈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等搬完了,就去各州府上建设。她还是更喜欢为民服务,深入人民群众,做实事。
苏希锦看了一上午史书,梳理前朝秘闻,别说还真让她找到了感兴趣的。
北魏开国皇帝估计也是个穿越的。
穿越前大致处于宋朝。当今许多制度他都借鉴了唐宋两朝。然因担心弊端,又创造了一些奇葩制度。
最锤的是,他结束乱局后,便满地找姓杨的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这点正史和野史都有记载。
只是后面又经过了几次战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都没出现,时代早就乱了。
苏希锦将前朝历史看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在案。
因绝大部分史书,都是按照国别体和纪传体所书写,其间夹杂春秋文笔。
所以她采用了编年体。
写史当中立客观,若能按照编年体编写,也能看清过往,问寻原因,警示后人。
未时末,官员散班时辰到。苏希锦收拾好座位,整理衣服上的褶皱,慢步回府。
加班不是她这种现代人的作风。
她一走,季学士便冷哼一声,“毫无礼仪,我们都还在这里,她就先走了。”
剩下几人皆是愤懑,与女子一同做事,实在憋屈。
“也不是那么说,苏大人今年才十四岁,任性点也是有的。”就见最里面的紫衣学士乐呵呵道。
他走进苏希锦桌案,拿起她写下的历史,轻“咦”一声。
“怎么了?”有官员兴奋问,莫不是有什么大逆不道之言?
“诸位且看她写的。”紫衣老者指着娟秀而不失犀利的字道。
将前朝历史,按照时间排列,发生的每一件事事无巨细,皆记载在案。记载公正,且有自己的看法,并附上其他史官看法。
比如这句:一个朝代的兴衰,往往是多重作用导致。绝非一人或一事而就。本人打算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寻找历史真谛,反省自身,警示后人,避免重蹈覆辙。
“哼,她倒是想得多,”季学士心里的气顺了一些,有才是有才,就是年少气盛。他拂袖,“余老,今日该谁留宿了?”
……
苏希锦出了翰林院,从主堂经过,到达正阳门。
她今日约了韩韫玉,询问昨日喝酒中毒之事。
大理寺在西南方,入门右手第一院。与翰林院呈对角趋势。
苏希锦出来的时候,韩韫玉一身朱色银鱼袋,束手等在门外。出入的官员都在与他套近乎。
他均以礼相待,没有不耐烦,亦没有熟络。
见她出来,眼里划过欣喜,自然而然上前,“师妹今日感觉如何?”
苏希锦笑着吐出两个字,“甚好。”
怎么说她也是坐过办公室的人。
韩韫玉见状便笑,看她这副模样,恐怕那群老臣气得半死。
“翰林院乃清议之地,不如两府三司和三省六部繁忙多思。”他说,“皇上怕你受欺负。”
翰林学士个个都是直脾气,自以为光明磊落,不屑干龌蹉之事。
“皇上才不怕我受欺负呢,”苏希锦吐舌,“若这点人情都理不好,何堪大任。”
“嗯,我们家小师妹是要做大事之人。”韩韫玉笑着打趣,“翰林院人人都耿直,只一人你多注意点:苟学士。”
"他性情狭隘,多为难小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