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快意恩仇 (二合一)-《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2/3)页
连大臣都是如此,更何况是执掌一国的帝王?
帝王不是天生的冷漠情,而是他的身份注定了不能拥有过多的私人情感,
明良帝的这段话让曹吉祥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很明显幼帝心中的天秤,已经逐渐偏向了沉忆辰那边,这样下去哪怕自己内官的优势,都敌不过帝王师的头衔。
五拜三叩结束,宣展官捧着一面“露布”来到了皇帝面前,这就是礼部紧急筹备献俘礼的时候,临时写出来的“捷报檄文”。
内容是斥责麓川土司叛乱不忠,诈降不义,殃民不仁等等罪行,当然训斥完毕之后,就是赞扬大明南征军的英勇战绩,令四海臣服等等。
沉忆辰对于这种官方的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兴趣,注意力全部放眼前的南征军将士身上。虽然是他秘密策划了这场献俘礼,但实际上时间紧急加保密缘故,沉忆辰并没有提前接见过这批大明虎贲。
某种意义上他跟皇帝以及文武百官一样,是第一次见证南征军将士的真实状态。
相比较北方边军的沧桑,南方边军的脸庞要更加消瘦,并且大多数布满了各种伤痕。这是长时间穿梭深山密林里面,被枝条给划出来的疤痕,还有就是各种蚊虫鼠蚁叮咬的痕迹。
很多人都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知道九边防遭受的压力跟伤亡。事实上大明中期麓川这几场战役的伤亡数量,要远远超过除开土木堡战役的北方伤亡。
单单沉忆辰推动的这第四次征伐麓川,就从南直隶、云南、湖、四川、贵州等各布政司调集了十六万战兵,算上军户辅兵跟民夫,总数量接近五十万人!
这五十万人里面,能最后完完整整回家的,应该只有三十万人左右。倒并不是说麓川土司兵马有多么强大的战斗力,而是南方潮湿环境疟疾瘴气导致的非战斗损失太大,后期纯粹是靠国力硬撑下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推行的几场麓川战役,引发了整个大明东南农民大起义。确实就如同曹吉祥说的那样,百姓战争税苛待下,实则已经苦不堪言!
幸运的是,这一切到今日结束了。
午门的三面城墙起到了类似“回音壁”一般的效果,没有扩音系统的古代,让场尽可能多的将士跟百姓清晰听到“捷报檄文”的内容。
相比较沉忆辰对于官方的照本宣科没兴趣,普通将士跟百姓们就完全不同,很多人听到麓川蛮夷的罪行热血上涌,再听到南征军的英勇事迹可谓是热泪盈眶。
“没想到麓川之战会如此艰难,我大明多少儿郎永远埋骨他乡?”
“麓川这群蛮夷三番两次叛乱,听闻这次贼酋思禄被靖远伯斩首,整个思氏土司皆被夷族,大明虎贲的天之灵终于得以安息!”
“当年隋唐二朝五帝覆灭高句丽,如今我大明三代帝王接力剿灭麓川,乃有汉唐遗风!”
“如果没有沉宫保凭借一己之力主战麓川,恐怕大明南疆距离出现第二个安南不远矣。”
“是啊,多亏了沉宫保深谋远虑,多亏了靖远伯用兵如神,真是家国之幸。”
各种唏嘘感慨的话语不绝于耳,听场众官员的耳中,他们内心之中却十分复杂。
要知道仅仅一个时辰之前,大多数人都激烈反对沉忆辰“裂土封王”的提案。现冷静下来思考一番,沉忆辰如今的提案跟当年力主征伐麓川是何其相似,说不定真的能有生之年,看到丢失八百余年的故土新归,大明疆域幅员万里不输强汉盛唐!
“捷报檄文”宣完毕,赞礼官出列高呼道:“献俘!”
直到这一刻,才是真正的献俘大典来临,只见密密麻麻的南征军往着两旁移动,中间瞬间出现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紧接着能看到道路的尽头,有着一群身穿山文甲的重装兵马踏步向前,走最前面的统帅更是身穿了一套,偏向于礼仪性质的大汉将军亮面甲,手中提着一个木盒。
这名统帅的身后,押送着一条长长的俘虏队伍,他们就是麓川、缅甸、乃至天竺地区土司贵族,如今一网打尽全员押送到了大明京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