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稻-《万历新明》


    第(1/3)页

    三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京城。万历八年二甲进士邵伯悌眼含热泪,在万历十年的秋天,仰头在心中感慨,这特么的确是真理。

    今日是万历十年的秋分,是皇帝视察京西稻的日子。

    走在邵伯悌前面的,是乌泱泱的一大群——自皇帝以下,有内阁诸臣、各部尚书、顺天府尹等诸位大员,为了保护他们,前后后左右都站满了荷枪实弹的诸般军伍,而所有这些人的行程安排、路途规划、秩序维护等都是宛平县保障支应——从两个月前,邵伯悌每天都要忙到半夜。

    然而到了皇帝出行的时候,他这个瘦了十斤的基层官员,却只能排在队伍后面,做一个幕后英雄。今日的猪脚不是他邵伯悌,更不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顺天府尹,而是农工商部屯田郎中徐贞明。

    万历三年,曾经与邵伯悌平级七品的山阴县令徐贞明说服海瑞,让他在银章直奏中推荐自己来京师种稻子。到万历八年,徐贞明功业大成,直升农工商部屯田郎中,加衔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

    两年来,徐贞明热的发烫,红的发紫,几乎让所有人眼热。因他疏通永定河,复建了戾陵堰,在京西新开灌区近二十五万亩,其中有十万亩水田,年产粮达到了八十万石——近畿各大仓储为之满溢,粮价因之降到了万历元年一来最低。

    徐贞明先是升官,后来获授皇家格物院院士衔,其著作《卢水客谈》被御笔题名,总理大臣张居正为之做序——至于报纸鼓吹,树立典型之类,与其圣眷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此次朱翊钧视察之后,这徐贞明一个侍郎之位稳稳到手——若圣眷如旧,三年后就是左侍郎,再三年正好干到尚书,那时候徐贞明才五十九岁。按照新规,尚书以下退休年龄提前到了六十岁,尚书则可以到六十五岁,阁老们可以干到七十岁。谁能想到,徐贞明这个三甲弱鸡,能干到尚书以上?

    《礼记·曲礼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仕。”唐初名儒孔颖达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于子孙,在官致所掌职事于君,退还田里也。”意思是说,人到七十岁就老了,在家应把家事传给子孙,在朝应把职位还给君上,以让贤者。

    从有了礼记一直到明代,士大夫都是按照礼记行事。此前朝廷中超过七十岁的老人家,每年都要给皇帝一个乞骸骨的奏章,表示自己不眷恋权位,随时都想着归隐田园,不过是因为皇帝慰留,没办法才继续干下去的。

    新规出台后,这类乞骸骨奏章也不用写了,到岁数前朝廷已经安排好接任人,老大人们提前一年就退居荣养——但不可离京,方便皇帝就旧事随时咨询。过了一年之后,尚书以上,授爵驰驿,这辈子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邵伯悌在后面扒拉手指给徐贞明一算,这家伙可以轻松干到六十五岁呀。若再顺利些,入了阁,那就可以干到七十岁——搞不好还弄个总理大臣干干,那可是人臣之极,真正的一览众山小。

    邵伯悌在后面各种羡慕嫉妒恨,火辣辣的目光盯着圣驾旁边侃侃而谈的徐贞明背影,热切盼着他绊在土坷垃上,摔个嘴啃泥最好。

    然而,这路尽管是田间土路,却没有凸起的土坷垃的。昨天邵伯悌还带着人走了一遍,并亲手捡去了好几个有碍观瞻的小石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