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院长办公室内。 看着一脸意外的田良伟,徐云沉吟了几秒钟,决定低调一点为好: “没错,其实一开始我也只是打算尝试突破第四代吡虫啉而已,但巧合之下突然想到了两个同性间还需要一个雌性做二轮传播,可能导致覆盖率腰斩的情况出现。 加上第四代的杀虫效率我也不太满意,就想试着能不能冲冲第五代的关卡,毕竟最关键的第四代壁垒已经被突破了嘛。 没想到做了两天分工研究,两边都有了突破,接下来只要把诱体对接合成就行了。” 徐云将第五代的思路推给了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灵感,这种解释比起‘我一开始就准备突破第五代’显然要好接受的多,属于一种二次衍生的范畴。 毕竟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灵感嘛。 比如有的设计师在设计图绘制到一半的时候突然灵感爆发,最后设计出了一座经典建筑,类似的例子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一堆。 羽翼尚未丰满之际,没必要太过跳脱,反正课题组目前的成果已经够维持自己的人设了。 而在徐云对面,此时的田良伟闻言抿嘴不语,面露思色。 实话实说。 单谈吡虫啉的成果,他倒不至于太过失态,毕竟里外里不过一种烟碱类杀虫剂而已,他作为堂堂工程院院士,百人计划的一员,眼界自然高的很。 欣喜肯定有,但决不至于震撼。 真正令他意外的其实不是成果本身,而是徐云在这次研究中展现出的天赋和思路。 别看整个组课题一共有七个人,但按照实验报告上的情况,课题组真正的核心成员就只有徐云和裘生,贡献徐云八裘生二的样子。 剩余的任永存也好周佩瑶也罢,换成其他成绩差不多的研一研二,都不会对结果产生任何滞后的影响。 看着面前的徐云,田良伟忽然想到了物理学院的陆朝阳。 这位中科大最年轻的正高教授,当初也是在博士阶段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首次观测到单电子自旋的实时量子跃迁和非破坏性测量,并且发表在了nature期刊上。(非杜撰,真事) 两人都是一样的天赋异禀,但真要比较的话...... 田良伟微微摇了摇头: 陆朝阳当初的发现为基于自旋的量子计算方案解决了一个基础性难题,徐云的五代吡虫啉恐怕还不够与他相比。 五代吡虫啉的价值主要在于商业,学术界的地位就相对没那么高了。 但纵使如此,这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成就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