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解经释意-《天魔,重生日本当和尚》


    第(2/3)页

    “但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空,除此之外,空在概念上还有空间,世界的意思,以及更深层次的,超脱一切认知存在,起源和终极的意思在里面,现在你们明白空是什么了吧?”石原樟再次询问道。

    “主持,你说的起源和终极是指什么?”有个比较喜欢刨根问底的信众追问道。

    “顾名思义,就是世界诞生之前和结束之后,万事万物都寂灭消失不复存在,无法形容,    无法理解,无法感知的特殊状态。”石原樟回答道。

    “原来如此,那色是不是也有很多重的意思?”那个信众了然,跟着继续询问道。

    “是的。”石原樟肯定道:“其中之一就像之前那位施主所说的那样,是指我们眼中所见的东西,动物、植物、工业造物,乃至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本身,都可归纳为色。之外,可以引发我们的欲念的行为和思想,也是色,也就是说,欲念本身也是‘色’之一。再之后,所有我们所认知到的,理解的,可以被概括的知识、道德、常识也是色。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所见的,所追求的,所了解的,    都是虚幻和不真实的,    是过眼云烟般的存在,    没必要过分的执著,要放开,这样,当你能够正确的认知到空的玄妙之后,那些原本你所追求的事物也会一一的出现在你身边,只是那个时候,你已经不在执著于他们的存在,这便是下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思想所在。”石原樟解答道。

    “那主持,佛经里的各种相又是什么?”一名老居士举手提问道。

    “是认知。”石原樟回答道。

    谷盟

    “比如现在,我在你眼中是个年轻的和尚,这就是一种认知,一种相,而所谓的终生相,就是你一生认知的集合,或者说常识,对世界的理解,而所谓的无众生相就是要佛家修行者将心境提升到空,也就是变回我之前手没拿起木槌时的初始模样,因为只有你的本心回到了初生阶段,才能排除一切偏见和外在影响,从本质上认知一个人和事务的作用、对错、好坏,并由此生出种种心境变化。”石原樟道。

    “那舍利子又是什么?”一个女信众紧接着追问道。

    “是知识的结晶,类似作家的著作,你们看,作家的著作被刊印出来之后,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作家本人是否还活在世上,著作本身又有怎么样的评价和世人对它的认知,著作本身是不是都没有任何变化?它还是它,它里面的文字还是那些文字,这就是舍利子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那如果舍利子是主持你说的智慧结晶的话,那那些寺庙里供奉的舍利子是什么?还有佛骨舍利这些。”又一个老年信徒开口询问道。

    “那是修行的功果的凝聚,虽名为舍利子,但却是僧人一生修行功德的具现。”

    “主持,何为功果,何为功德?”

    “功果即修行的成果,自心发念到开始正式修行,然后深研精读佛经,晓以大意,将经文实化,变成己身之理,并持之日常生活,到圆寂之所成就,凝聚于身,即为功果,即为舍利。”

    “功德也是如此,当心发善念,生慈悲心起即为功,其后依照善念而行动,即为德。德不看成败,只看行动。”

    “那罪业又是什么?”有个老太太询问道。

    “同功德一般,心有恶念浮现时,罪便生,当依念而行时便得业,业同样不管成败,只重事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