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囍》和《大鱼》虽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但因为是舒彦演唱、苏晨作词作曲,所以很多人也从中找到了相似点和共同之处。 比如都蕴含浓重的东方民乐与古典色彩。 《囍》编曲中民族乐器众多,唱腔众多。 《大鱼》也出现了悠长的的长笛声,但东方古典韵味更浓。用一些乐评人的话说,“《大鱼》是一首向诗一样的歌”。 两首带着东方风格色彩的歌曲连续出现,让音乐人们很是激动。 某高档会所。 五佬正在这里聚会。 一边喝着茶一边讨论着《囍》和《大鱼》这两首歌。 “很明显这两首歌的创作是有联系和指向性的。”黄文山放下茶杯说道,“《囍》呈现东方乐器和唱腔,《大鱼》更上一层楼,直接从意境层面成曲。” “但二者都意在表达我们华夏音乐的丰富内涵。” 其余四位佬级曲爹也都颇以为然点了点头。 李宗胜思忖一会儿道:“都是华夏古典或者民族元素加上流行元素。” “兼具华夏美的内涵和流行性。” “诸位认为该如何定义这两首歌?” “新民乐。”罗群道。 “《大鱼》似乎已经超出了民乐的范畴。”林西终于发言,“我觉得称之为新国乐最为贴切。” “新国乐?”黄占把八十五度的水倒入茶壶中,这个温度的水冲泡普洱红茶正合适,“国乐的范畴太广,太模糊。我倒是觉得国风两个字最合适。华夏国风格音乐,就像苏晨的服装设计,大家不都称之为国风吗?” 黄占此言一出,顿时众人的神色都精彩起来。 “妙!”李宗胜一拍大腿,“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两个字太贴切了!” 五佬意见快速达成一致。 就这样, 苏晨“开创”的新风格音乐,被称之为国风。 《囍》、《大鱼》自然而然也被归在了国风类型之中。 尽管五佬讨论出的“国风”定义还非常模糊,只要包含了华夏传统和古典元素,呈现出华夏风格,就能被称之为国风。 和国乐一样,涵盖的范围太广。 但国风两个字从那天之后开始盛行起来,成为了热议话题,也成为了音乐人新的创作方向。 “国风!哈哈哈,我喜欢这两个字。” “还是苏爹牛逼,竟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类型。” “也不叫开创吧。之前国内也很多有古典元素、传统元素的歌曲啊,只是不红,也没引起太大的关注。而《囍》、《大鱼》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华夏音乐而已。” “不管怎样,苏爹引发我们探索,然后出现了国风音乐的提法不是吗?” “哈哈哈,苏爹在服装设计界引领国风潮流也就算了,现在在音乐圈也要引领国风潮流了。” “我很喜欢国风音乐!!曲爹们、词曲人们,加油写吧!多多益善。” 国风音乐的提法渐渐被人认可和接受。 往后的一段时间,“国风”音乐的探索和创作渐渐多了起来。 但这些国风创作方法迥异。 有的加入一点传统乐器,有的加入一点古典唱腔,也都被称之为国风。 所以质量层次不齐。 数量挺多,精品太少。 “国风”的提出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央台新闻竟也对这种新音乐形式进行了报道,对苏晨的创作高度肯定。 与此同时也鼓励音乐人更多去探索这种新音乐形式。 央台十五套,这是专门的音乐台。 《国乐大典》便是他们策划的节目。 现在《国乐大典》已经播出了三季。 第四季也在筹备当中。 大会议室中。 《国乐大典》节目组团队正在开会。 过去的三季节形式大同小异,经典曲目、经典乐器也基本呈现得差不多了。 在第二季播出的时候,收视率达到了巅峰。 然后在第三季收视下滑。 究其原因,是因为节目形式并没有做到创新,节目中的乐器、音乐在前两季观众都看过了,缺少了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收视疲软。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乐大典》第四季迫切需要创新。 打破桎梏。 但该怎么创新,这是整个团队都为之头疼的问题。 十几个方案被提出,然后被一一否决。 “这个方案换汤不换药,观众并不傻,不行。” “还是缺少足够的新鲜感。” “我觉得我们的思维还没打开,抛开一切束缚,使劲想,头脑风暴。” 此刻,会议室中。 最新方案再次被导演齐松否决。 偌大的会议室陷入一片沉默。 还有一个月就是《国乐大典》播出的时间了,以往这个时候,节目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后期筹备阶段。 但今年连节目的方案都还没确定下来。 “齐导,不能再拖了,再拖……第四季真的来不及了。”副导演白扬说道,“第七方案尚可,要不我们就用第七方案吧?” 然而齐松非常坚定摇了摇头:“不行!第三季已经证实走老路不行。我们得找到新的节目形式。” “如果时间来不及,大不了推迟播出。” “白扬,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我想我们不能马虎,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你明白吗?” 白扬无奈叹了口气。 齐松什么都好。 就是爱较真。 太执着。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白扬知道无法改变,便道:“既然你已经下了决心,那我们就头脑风暴讨论讨论?” 接下来的时间里团队成员提出一个又一个创意和想法。 头脑风暴的要诀在于,风暴的时候不去评价想法和创意是否合理可行。 只要一股脑思考畅想就对了。 把所有创意都记录下来。 最后才去评估和筛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