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1章 六线定位法-《全科医师》
第(2/3)页
“这怎么可以?你们一根线也不画!”
“我们都是这样。”
邹庆祥大声说。
他也知道“六线法”,只是,国内用“六线法”的并不多,因为,西方人和东方人的头颅有很大的差异,“六线法”对于东方人来说,基本失效。
“我们穿刺一根线也不需要画。”邹庆祥得意地说。
“你们的成功率不是很低吗?”史密斯教授问。
“不低,正确率几乎是100%,即便是肿瘤活检取样,0.5厘米大小的,正确率也接近100%。因为,我们都是刘牧樵穿刺大师带出来的徒弟。名师出高徒。”邹庆祥骄傲地说。
赵一霖站一边,基本上是哑巴。他的英语不行,还是邹庆祥厉害,他的英语口语完全不存在问题。
赵一霖那个年代,大学之前,外语基本上只认得几十个字母,到大学才开始学医学英语,看文献勉强看得懂,听力和口语就不行了。
就在他们的对话的时候,刘牧樵已经完成了穿刺清除血肿的工作。
前后也就5分钟不到。
“这就完事了?”史密斯教授他们做一个穿刺,从准备开始,不少于半个小时,穿刺清洗也在15分钟以上。
而刘牧樵就像是做了一个静脉穿刺,4分钟多一点,他已经给患者伤口敷好了无菌纱布,还敷衍地打了一个“十”字胶带。
“下一步呢?”史密斯问。
“回病房,服中药,做康复,1周后出院,门诊做康复。”刘牧樵把后面的流程都说了。
“1周出院?”
史密斯教授的观念里,1周是脑组织水肿最厉害的时候,怎么可以出院?何况,雷曼教授现在还处在昏迷中,1周出院是不是太粗暴了?
“对,1周,我们一般都能达到出院的标准,康复,在门诊做就行了,这样,可以为患者节约大量费用,我们医院病床周转率也能大幅度提高。”
刘牧樵的回答,核心问题还是提高病床周转率,住久了,新病人进不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