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3章 不和刘牧樵比-《全科医师》
第(2/3)页
“哦,预先祝贺你。”
李六一的科研是“心肺衰竭三联治疗法”。
这是一项极有价值的临床运用成果,技术推广之后,每年可以救活成千上万的濒临死亡的病人。
按理,这种成果有可能冲击一等奖,甚至特等奖都有机会。
当然,目前还不可能,因没有大面积推广,得大奖,也许要等10年之后,但是,这是第一步。
得奖了,推广起来就简单了很多。
李六一有了这个成果,就足够他一辈子忙碌了。推广,完善,再推广,再完善。
他很可能就是新型心肺复苏这一块的创始人、鼻祖。
作为医学工作者,最底层的是能够治病;高一层次的是能够引进新技术;更高层次的就是有自己的成果。
能做到第三个层次的医务工作者,一般都是卫生系统的杰出人物,至少也是学科带头人,有些顶尖技术,可能就是获得崇高荣誉的人。
有上进心的医学工作者一辈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所突破,成为某种技术的发明者。
李六一在京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成绩了,到了德欣医院之后,他被刘牧樵的技术震撼了。
李六一没有被刘牧樵吓着,而是定下心来,专门攻一点,主攻心肺衰竭的治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团队在心肺衰竭的抢救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患者到了终末期,过去的抢救成功率只有7、8%,而李六一团队的成功率高得吓人,近一年来,他们的短期成功率为93%。
也就是说,他们当时的抢救成功率能达到93%,至于第二次、第三次衰竭,成功率就会明显下降。那是因为疾病真的到了终末期,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抢救,重点在第一次,有些并没有到终末期的病人,病因解除后,是能够长期生存的,这就是李六一团队的目标。
而那种本身就已经是终末病人,抢救本身就没有太大的价值。譬如全身衰竭不可逆的病人,癌症终末病人,抢救成功只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就没必要抢救。
现在慢慢在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安宁疗护,或者叫舒缓医疗,就是放弃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医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减轻患者痛苦,不延长,也不缩短生命。
患者生前预立安宁意愿,放弃各种插管,除了静脉给营养之外,不插胃管,任其自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