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战云-《挑灯看剑》
第(2/3)页
父帅到底是怎么搞的?
难道真的要眼睁睁地看着虹县关变成第二个睢阳城?
“驾!”岳云一念及此,又自加催了身下的战马,合着风,卷着雨,飞也似地投向那已在不远处的临安城门。
不可以!
决不可以!
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决不可以容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
日渐西沉。
经过重重拣选出来的大宋四千七百二十三名马军骑士,一手牵着马缰,面向舒州城,手持重斧,列成齐整的方阵。
大宋马军阵中高高擎起的白底腥红旌旗,在长风中激荡飘扬,烈烈作响。
此时已然走上墙头,站立在赵匡胤身边的刘子方高举右手。
“刷”地一声响,舒州城下四千余众大宋马军齐齐向傲立城头的皇帝大帅行下礼去,却几乎只发出同一个声响。
他们触地即起,不待任何人命令,便自翻身上马,勒转马头,徐徐举步,拔阵而去,毫不迟疑地投向那挂着一轮似血残阳的天际。
右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为国弃身锋刃端,少年性命安可怀?
他们脚步下一次停留的地方,便将是那只论生死的血肉沙场。
城下那些被拣选下来的战士,收回了目送着原本战友远去时那恋恋不舍的眼神,却是各自露出黯然之意。
赵匡胤将这一幕尽收眼底,也不由得心头微叹。
这些人都是煌煌大宋的大好儿郎,他知道,哪怕在战场流血掉脑袋,这些人也决不会掉一滴眼泪。
然而此刻他们不得不各自将手中所牵的战马,交付给了城中的军士的时候,眼中却都流露出了如此明显的祈求之意。
但即管如此,他却绝仍是没有动过一丝一毫将他们召回马军的念头。
大宋的骑兵数量较之金人少了不知多少倍,是以唯一的致胜之道,便是以强克强,以精锐胜平庸。
战场不似其他地方,任何一处的薄弱,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失败。
所以自己所要带出来的这支大宋骑兵,每个人,都必须是足以以一当十的精英中的精英。
更何况,空出这些战马,原本就是自己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
在沙场之上,永远容不得任何一分心软。
不管对敌人,还是对自己。
他转过身,看着正翻身下拜,正向自己辞行的刘子方淡淡一笑:“子方,你心中想必是在骂朕胡乱裁减马军,空置战马,画蛇添足了?”
刘子方周身一震,抬起头来,正触及赵匡胤那澄澈清明的眼神,却是将原本想说出口的话都吞了下去,居然默认了赵匡胤的置疑。
赵匡胤脸上泛起了一丝笑意,轻轻说道:“那些战马,可是用来逃命的。”
刘子方一愕,脱口说道:“怎么可能?女真人虽号称三十万众,但……”
“不”,赵匡胤缓缓摇头:“女真人此来侵宋,所发兵马不是三十万,而是六十万骑。”
“你们都不要忘记,虹县关口,还有女真人的三十万骑兵!”
…… ……
临安城的清晨,仍是如此地喧闹而宁谧。
虽然街上的行人们都打着伞,但斜风吹雨,却总是打湿了行人的衣襟。
包大仁走进岳飞的帅府,有点烦闷地甩了甩溅落在身上的雨水。
数日不眠不休,饶是他一直精力充沛,也不由得露出疲倦的神色。
在临安城内开始试行他提出的“经营获利捐”与“丁口收益捐”,只不过是短短一周的功夫,他却已有近四个晚上没合过眼了。
然而一直到现在为止,礼部、户部乃至临安府的各路官员,包括那些原本一直帮着他一起拟定条陈的官员,突然之间都畏他如蛇蝎,莫说再没有一个人肯出来帮他推行这两项捐赋,甚至连他登门拜访,他们也都自推三阻四,托辞回避,无论他再如何好说歹说,也不肯见他一面。
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前些日子在谏院里那一番言辞激烈的长篇大论,直指这两项捐赋之施行必将动摇国本,祸乱大宋。其行文旁征博引,言语铿锵,不到半天功夫便传遍临安,走在街头时时可见有人自发将此文传抄各处,如此一来,朝野各方,无不尽知台谏清流及他们所代表的天下读书人对于此事的态度。
而这篇妙文,连同几名朝官的应对文章,更在临安城的寻常百姓间掀起了一阵风潮,无论是茶肆、酒楼、赌场,甚至只是走在街上,都随时可以听见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
连带刊载这篇文章的邸报,这些天都自洛阳纸贵,甚至一纸难求。
他们之中或许没有人真正清楚这件事情的真实原委,或许他们之中并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两个捐赋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回事,然而这都不防碍他们对于勾龙如渊为那篇情辞并茂的妙文的欣赏,而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也都绝不缺乏传播这件事情的兴趣与时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