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科书:如何用故事讲出来-《血酬兄弟会》


    第(2/3)页

    比如,从2003年起开始发韧和流行“以史说经管”潮流:大多借助于古典名著,从现代经管角度给人物相应的今天的角色,解读事件对应的经管意义,如《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及后来引发的“唐僧是不是个好领导”的讨论)、《诸葛亮日记》、《水煮三十六计》、《寓言中的经济学》等。

    一是长篇社会实用小说,写的是小说,但是,讲的却是实际、实用和实战的常识、新知和智慧,如职场、官场、商场、婚场……是用小说做的社会教科书。

    以读客“公务员读史”可以略窥端倪:实用、实际、实战,却又讲故事、娱乐化、鸡汤化,集上述潮流之大成。

    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的出现和热销,拉开了两个维度的“类型化”写作和阅读:一是,它创造了一种我称之为“职场阶梯”式的类型化故事创作模式――它将外企从基层到中层的“晋级”过程细化成n个阶梯,然后,按照这个阶梯严格界定故事和情节模式;因此,当把故事和情节的血肉抽离,你基本上可以将它视为一本外企晋级指南。二是,它拉开了“女性职场小说”板块化运动的序幕――这是“她世纪”在类型文学中发力的重要板块之一――在其后两年内,所谓职场小说特别是女性职场小说,成为最热门的创作和出版类型。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把《后宫:甄环传》等后宫文当成一种“职场小说”来阅读,至少,应该和《杜拉拉升职记》等现实版的女性职场小说对照起来看――因此,可以完整地勾勒出这种所谓的网络“类型文学”,在相较于同时期的纯文学而言,是如何更真实、更贴切、更有力地描述出了当代人尤其是当下女性的处境,她们在这种处境中的感受,以及她们对这种处境和感受的反应和对抗。

    3.网文中“讲故事的教科书潮流”

    在网络文学中这种潮流也在不断地进行“类型细分”。我曾经简略做过一个收藏古玩门类在网文创作热中的类型化方向。比如,《黄金瞳》等在讲故事中会注入一些收藏、古玩热的实用、实际和实战之东东。

    《地师》有点偏向在讲故事中讲风水江湖和古玩收藏等专业知识,但同时又涉及那种江湖做局破局的手段----有告诫读者之意,借你借你一双慧眼吧,让你把这骗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这种“教化”之意又过于明显了---以致于大段大段的“知识性”或“技巧性”的解剖段落此起彼伏,与故事有一定程度的“违和”感——不知道是作者自己无意融合呢,还是讲故事和教化知识两者之间的驾驭力,还有进步和成长的空间?

    作者就像是“说书人”,时不时地跳出来,给你长篇大段地议论一下,告诉你:这是一个骗局啊;你仔细瞧着,我就像刘谦一样,给你表演一下魔术,然后,把这中间的关键和决窍,解剖给你看;你看明白了,就知道,这就像耍猴戏一样。只不过,这一次你是看猴的人;而不是那只被耍的猴。

    而且,有些“局”是“说”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和“演”出来的---比如,对玉玺的设局分析和破局对策。

    因此,我们的创意写作训练题主要如下:

    no.1演出来

    对于《地师》大段大段“说书人”议论、解剖或论证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手段,能不能通过讲故事,来“演”出来,“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

    比如,练法、演法、打法那“三法”,哪怕是通过师徒传艺时一对一的教导故事,讲出来也行。

    no.2多线条:从“单挑”变成“群殴”

    《地师》中通过两人对话解析别人“做局”,以及自己“破局”的应对----尤其是后者----能不能不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三言两语就交待完了,而是真正地把它构建起一个“大事件”,讲成敌我两方、复杂地引入第三方,进行博弈的多线条故事。

    如“疯狂的玉玺”、“默默无闻的人”、“恨未一识吴屏东”等三章,作为一个倒叙或插叙,来交待某些背景知识和来胧去脉无可无不可。只是我觉得“好大的一个局”,就这么说出来有点可惜。

    所以,我建议还是讲成一个“动作片”的故事,而不是“文艺对话”----

    首先,假设你是游方,身不由己地被逼进国际大“局”里,而且是“局中局”,从被动到主动,一一破局;而与此同时,国外敌派大boss在志得意满的同时,却发觉某些事情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一点小鱼儿正在游来游去,于是,在局被破又再设局时,派人潜入中国调查此事儿……这样,不就为后面发生的pk事埋下伏笔了嘛。

    在这里,要学习游戏和影视剧的技巧,从小说的单线条叙事(既从主角一个人的视解移步换景),演变成影视或影像的多线条叙事(即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立场来讲述不同的故事)……亦即从“单挑”变成“群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