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借师助剿-《中华逸史》
第(2/3)页
“北面的白俄,西南的叛匪,还有西夷列强怎么办?”咸丰皇帝质问载垣亲王。
“这;;;;;;”载垣亲王一时语塞,也想不出什么万全之策来。
沉思了很多的郑亲王端华走出来说:“陛下,僧格林沁郡王的蒙古骑兵是一定要南下的,太平军叛匪所据之地是我大清富饶之地,赋税的丰源之地,那是大清的经济命脉啊!北面白俄这一下还不会再度进犯我大清,必竟有条约所束。江南各地匪情,仅仅依靠朝庭的兵力恐怕远远不够,臣奏请陛下下旨准允江南各省府地方大办团练,以汉制汉。而西洋列强不外乎是想要点银子,喜欢通商,我们都可以给予考虑,只要能满足他们 ,我们还可以借他们的利炮火器镇压扑灭叛匪,以夷制汉呢!”
“好一个以汉制汉,以夷制汉啊!”咸丰皇帝大悦,下旨:“拟载垣亲王负责以汉制汉事宜,奕诉亲王负责以夷制夷事宜。”
在满清大臣中,奕诉是最亲西方的,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被尊为恭亲王。他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父皇道光帝的赏识,但由于缺乏经验,不擅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与四阿哥奕宁争夺皇位中失败。壮志未酬,他曾一度悒郁和哀怨,万般无奈,却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此后,他谨言慎行,心态平静,曾一度得到咸丰皇帝的信任,担当重任。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诉清楚地认识到大清帝国与世界列强的差距,由他所负责的满清情报机构,和分析机构详细地罗列了各国各势力的情况。他对满清的危机认识恰恰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保守派的认识相反。只有他清楚西南人民军的危害,这才是满清最大的祸害,如果不尽早处置,中华大地将会翻天。
兵部情报司西南密探头目万达斯所组的谍报网络被人民军安全部摧毁后,使奕诉少了许多人民军的情报,这使他焦虑万分,后又组织过几次密探潜入,都以失败告终。“人民军不简单啊!”奕诉还是很赞同端华亲王所提的“以夷制汉”这一策略的。但他更想改革军队,西洋工业化,可是他呈上的许多情报和建议都被束之高阁,或泥沉大海。
接到圣旨后,奕诉从北京起程前往上海,准备约见各国公使。上海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个口岸之一。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后,1845年,英国用欺诈手段在上海设立租界,接着,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设立,后来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面积达32.82平方公里。租界成为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 开埠后的上海, 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的主要口岸。外国资本也先后在航运、 银行、洋行、加工、印刷、制药、建筑、公用事业等领域开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一批批外国冒险家先后来到上海,投机买卖,牟取暴利。上海成了各国侨民、商人聚集地。各国领事馆大多设于此,驻有长年的公使。
到了上海,奕诉举行私人宴会约请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奥地利等五公使及夫人。奕诉懂一点英语,年少时曾接触过一段时间的西洋文化。宴会还在热烈地举行中,奕诉邀请五国公使到一个安静的小客厅里商谈。
“尊敬的各国公使大人们,非常高兴您们能光临寒舍。这次我宴请大家,是有要事相商。”奕诉用结结巴巴的英语说,后来觉得还是用中文顺畅,又改说中文,由翻译解说。
“大家都知道,我大清帝国最近内乱不断,南方各省农民叛乱此起彼伏,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各国在华利益。在此前,我大清屡派重兵进剿。无奈,匪兵强悍且多如牛毛,我大清朝廷已不能安全地保护各国政府及各国商人在华的利益了。在此,我谨代表我大清王朝表示歉意,并希望向各国借兵助剿,以确保我大清之安危,及各国之利益。”奕诉叽哩呱啦说了一大通,各国公使似懂非懂,等翻译人员翻译后才明白所以然。
“不,不,奕诉大人,我们并没有危险。我很乐意看到南方农民的革命,因为他们都信奉耶酥,是上帝的孩子。”英国驻沪领事查尔斯;博顿狡猾地辩驳。
“尊敬的博顿公使阁下,您错了,南方各省的叛匪,他们并不真正信仰上帝,是异化了的耶酥教徒。更重要的是你们在长江流域及沿边一带的利益被他们损害了。我想这不是各位想见到的结果吧!”奕诉直接否定了英国公使的想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