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三国牛人附身记》
第(2/3)页
“我叫郝帅,是楚楚的未婚夫,我和二哥张天佑大学一个寝室的。”郝帅说道。
“呵呵,不错。”刘东明眼里带着一丝赞赏,随即看了眼众人,道:“都别拘束,把这当自己家,别看这别墅面积不小,其实家里没几个人,平时也挺冷清的,以后你们要是没事,就常来这玩儿,随时欢迎。”
张天佑几人连忙附和,表示日后会常来,让刘东明和刘明珠都很高兴。
因为人都到齐了,厨房里的厨师就开始忙活中午这顿吃了,刘东明和几个年轻人坐在一起,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毕竟年龄摆在这,代沟太大,所以根本就没什么共同语言。
刘东明喜好琴棋书画,琴是二胡,棋是象棋和围棋,书法和绘画也都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而现在的年轻人,说琴都是钢琴、小提琴,棋一般是军旗、五子棋,书法随着铅笔钢笔的普及,喜欢书法的越来越少,至于绘画……绝大部分喜欢的都是漫画,跟刘东明喜欢的根本就是千差万别,而在场的基本都是女孩子,女孩之间自然都是化妆品、包包之类的话题,也就是郝帅能插上嘴,张天佑和刘东明都有点脱离这个圈子,所以半天都没什么话。
不过正因为张天佑和刘东明一起脱离了圈子,所以两个人倒是聊了起来,而且越是深入的聊下去,刘东明就愈发的惊讶和欣喜,因为张天佑居然对琴棋书画有着非常深的造诣,每每都能说到刘东明的心坎上,让刘东明激动地不得了。
“要说书法,还是得说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那可是中国书法第一帖,在我看来,古往今来,也只有《兰亭序》的书法和艺术价值最高,只是可惜啊!”刘东明叹了口气,道:“只可惜《兰亭序》成为了殉葬品,永绝于世,遗憾,太遗憾了。”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史主任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兰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则天的陵墓)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但不管事实如何,《兰亭序》的真品已经永远的消失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书画界的巨大损失,任何一个喜欢书法的中国人,都会为之扼腕叹息,刘东明也是如此。
见刘东明如此感叹,张天佑也不禁叹了口气,道:“是啊!要是《兰亭序》能够保存到现代,哪怕有人出十亿美金,也绝对不能卖,这可是无价之宝,国家的财富。”
“是啊!只是太遗憾了,不能看到《兰亭序》的真迹,要是能看上一眼,我就满足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