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乌孙的意向-《汉末窦氏子》


    第(1/3)页

    在戍己校尉部城中,跪着两个衣衫褴褛的中年胡人。他们是东且弥国和卑陆国的国王。

    窦辅根据大营里匈奴人的供述,在北山的匈奴营地遗址附近,搜捕到了两国遗民。呼衍王率领北匈奴部落西迁,没有带走这两国的车师人,而是将他们随身携带的粮食与财物搜刮殆尽后,抛弃在了荒凉的北山中。

    两国的车师人先叛大汉,投靠匈奴,而此时再想回归大汉,却不被汉军接纳。董卓愤恨不平,东且弥国和卑陆国本应当作为汉军耳目,侦听西北各族动静,却不战而降,几乎让他丢城失地。

    于是,董卓干脆将东且弥国和卑陆国撤销,遗民与投降士卒分给焉耆、龟兹,以表彰二国在战事中的倾力支援。至于这两个国王,董卓派一队士卒,押送着他们前往敦煌,再由敦煌的右中郎将赵岐献俘虏于天子。

    同时被发往敦煌的,还有北匈奴单于及一众名王的首级,和董卓、窦辅两人联名签署的战报。

    而正在西迁的北匈奴,汉军追赶不及。寻到北山时,呼衍王率领部落离开一月之久,此时已经深入乌孙境内数百里,即将接近七河牧场。窦辅召集众将商议,要不要进入乌孙境内、追击呼衍王?

    “北匈奴侵入西域,占领东且弥和卑陆两国,又进军围攻汉军驻守的戍部城。如今虽然远走七河,但汉军还没有斩杀胡虏首领呼衍王,不应就此止步,以免西域的城郭列国看轻大汉。”

    关羽平日喜好《春秋》,推崇“公羊复仇”大义,于是首先起身向窦辅陈述看法。此时窦辅等人还不知北匈奴意图迁往康居,而是担心起呼衍王是否有可能和乌孙接触,借七河之地安置部落。

    庞德却反对关羽的看法。

    “关骑督,德以为乌孙必然不会接纳北匈奴。呼衍王如今进到七河之地,多半只是借道,而不是作为北匈奴部落西迁的终点。

    关督须要知道,北匈奴在本朝光武皇帝中兴大汉后,盘踞西域,大肆侵入各国,掠夺人口、财物。大宛、乌孙、龟兹、焉耆,都因此与北匈奴结下仇怨。所以,乌孙绝不会容纳北匈奴在七河之地落脚。”

    关羽若有所思,而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也支持庞德意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