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丞相府征召-《赤色三国》
第(2/3)页
“敬奏中护军费公:大人明察,臣治下确有张有富,李定二人。此二者多有不和,臣亦知之,张有富所言李定谋反之事,臣略知一二。李定身为县尉,越职执掌民事。以救灾为名,私开县库,分发官粮、兵器。更朋党营私,号为生产建设兵团。”
“臣疑其为大汉叛逆,乃令郡兵集结,稳固城防,严加看管,以待朝廷大军增援进剿。然则,李定之私党谓生产建设兵团者,并未如反贼一般,裹挟流民进攻郡县。臣察之,李定等人以军制牧民于汉复县,屯田垦荒,于大灾之中渐复元气……臣进退失据,不知李定谋反与否,更不敢擅自轻动,万望上官明察,臣伏维以待,以丞相府马首是瞻。”
“汉涪陵郡守董和顿首,于建兴四年秋。”
……
诸葛亮啧啧称奇,“确为奇事,确为奇事。威公,你待如何看?”
杨仪从案后站起,接过诸葛亮手里的布帛,定睛看去。杨仪素有才干,一目十行。表情却显而易见地惊讶了起来。
“丞相……这……属下也不敢妄言。”
“若是依董和所言,这李定倒确实是个人才。益州面临大灾,生民涂炭,遍地饿殍。独独这汉复县黎民稳定,安居乐业,颇有大治之象。”费祎有些迟疑地说。
“文伟此言甚是,然则此人私开官库,组建什么兵团……生产建设兵团。纵然是为权益之计,却并不上书相府自辩,我行我素。若是认定其谋反,倒也合情合理……”杨仪捏着董和的上书,同样有些迟疑起来。
“此人甚有才干,然而若是心怀反意,却不是我大汉之福。”诸葛亮沉吟了一番,缓缓说到:“到底是汉之良才还是大汉叛逆,一试便知。”
“且令其到成都丞相府述职,由威公试之。若是他踌躇不敢前来,则聚兵击之。若是他胆敢前来,威公自当考校一番,观其颜色,辨其是否心怀叵测。”诸葛亮微笑着说。
费祎与杨仪对视一眼:“丞相此计甚妙。”
费祎慨然道:“丞相勿虑,纵然李定为逆一方,然则毕竟是盘踞一隅之地,一战可定矣。属下这便修书一封,令其速来成都述职。”
诸葛亮点头称是,“文伟此言是矣。传我密令,密调羽林南军,与北伐汉军,各地郡兵。合兵五万,昼夜行军,进至涪陵郡。各部隐匿行踪,若无本府命令,不可轻动。”
费祎,杨仪二人深鞠一躬,领命而去。
……
此时此刻,李定正和徐冉站在金沙江畔,面前是数十名神色自若的兵团战士。
李定依稀记得,后世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就在金沙江附近,只是不知道具体的位置。他只能粗略地在出入颇大,错误频出的地图上画一个大大的圈儿,然后便得苦苦寻找,听天由命。
作为本地人的徐冉只是略微瞄了一眼这张地图,便连连叹气。在这个时代,金沙江畔还多是荒蛮之地,一丈粗的参天巨树,锋利危险的荆棘,有腰一般高的野草占据着茫茫群山。凭借着这份简易的地图,想找到那个富有的露天铁矿实在是强人所难。
然而这件事却不得不提上日程。在当今这个时代,铁料属于战略资源,无论是魏蜀吴任何一家,都严禁买卖,更不提出口。如今根据地的铁器生产全赖那少部分的商人冒着生命危险走私而来,价格极其高昂,却又供不应求。
眼前的这支小分队,携带了三个月的粮食,将在秋冬之际进入山林寻找铁矿。小分队的成员包括综工基地的最优秀的工匠干部、战斗经验丰富,经受过战火洗礼的精锐的防卫部战士、以及水平勉强够格的,但已经是根据地最好的医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三十几人的小分队成员,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国解放党党员,或者是入党积极分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