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沈正则只觉得脑子一片空白,小心脏“扑通扑通”跳得飞快。 如果他大哥不答应,那现在,就是他这辈子离读书最近的时候。 沈正则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就这样愣愣看着沈正凌,等着他的答案,手里的馒头已经被他捏成一团。 就连沈宝儿都放下筷子,一脸紧张。 沈正凌像是没感受到他们的紧张心情,把嘴里馒头咽下去,又喝了一大口粥,这才点头平静道:“好。” 顾元元问沈正则:“那么正则自己呢?想读书吗?” 这个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刻在所有人骨子里的观念。 除了极少数人,就没有不想读书的。 特别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更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沈正则也一样,听到顾元元这么问她,紧张的用力点头。 他大声说道:“想的,我想读书!大嫂,我想读书的。” 顾元元说:“好,那就去读书。” 她说着又道:“不过这里到镇上比较远了,正则才八岁,让他一个人每天走那么远的路去镇上读书,我有点不放心,所以我想先让他在村塾开个蒙,等过两年,岁数大一点,我们再把他送到镇上书院去读书。” 灵湖村作为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村里是办有村塾的,不只收本村的孩子,邻村的孩子也收。 不过这个年月,大家日子都不太富裕,绝大部分人温饱都成问题,所以哪怕村塾的束脩并不高,每年只要一两银子,读书的人也非常少。 整个村塾里的孩子加起来都不足二十个。 就说老沈家,大房沈长兴、赵水仙夫妻俩之前一直闹着要沈老头沈老太把沈正礼送去读书,可直到现在,沈正礼还在家里招猫逗狗,并没有被送到村塾去。 不过看大房两口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沈正礼读书估计也是早晚的事情。 教书的是村里一位老秀才。 老秀才从小读书,四十岁头上考中秀才,之后回回考举人,回回失败。 这两年年纪大了,自知科举无望,就在村里办了个村塾,收几个孩子开蒙,也给自己挣个温饱。 为人虽然有些古板,却还算公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