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种油然而生的豪迈气魄,在所有人心头炸开。 这就是少年苏轼吗? 观众们心中闪过一丝触动。 “好狂,但是我喜欢!” “这才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该有的锋芒,睥睨天下的气度!” “仅仅是乐观豁达写不出那样的诗词,唯有心中有气吞日月的气度,才能够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此时的苏轼,尚且不知道世道艰险,唯有一腔赤诚热血,可照天地!” “少年郎,血性勃发,锐意进取,又怎会圆滑世故,蝇营狗苟!” 在场六位举人同样变了颜色。 这种气度,这份气魄,他们拍马也不能及。 “子瞻胸中有日月,我等心服口服。” “百闻不如一见,苏子瞻果真是有真才实学。” 还要说些什么,就听得楼下传来一声高亢的呼喊。 “放榜了!” 短促的一声,让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窗外。 今日放榜,又不知谁能高中。 又有谁,名落孙山。 举人着急看榜,匆匆下了酒楼。 唯有苏轼,不急不缓的夹了几口下酒菜,浅斟慢引,丝毫不见有急切之色。 “兄台何不与我共饮几杯?” 苏轼伸手虚引,易泽自是坐下:“兄台不敢当,子瞻为何不去看那放榜?” “有什么好看的,应试结束,一切便已成定数,轼心中有数。” “哦,子瞻莫非已经知道自己的名次了?” 苏轼饮下一杯浊酒,眉毛一挑,自信满满的回道:“前三之内,必有我名,若是主考官不糊涂,那一甲,轼也不是不能。” 易泽微微一愣,眼前少年苏轼,当真是狂到没边了。 观众见了,也是哑然失笑。 “有点不适应这么狂的苏轼,一直以为他是个谦虚的人。” “记得苏轼有一首词,第一句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看来少年时期的苏轼,的确有点狂。” “文人总会有些高傲,特别是苏轼这种万里挑一,百年难遇的天才。” “不怕年少轻狂,就怕碌碌无为,以苏轼的才能,轻狂一些,怎么了?” 画面之中,苏轼吃饱喝足,这才慢腾腾的挪动身体,前往看榜。 此时人已经少了许多。 待到榜前,苏轼抬头一看,忽然笑了。 金榜之上,前三之中,正好有他之名。 虽然只是第二,不过也能证实他所言非虚。 “倒是怪哉,我觉能得第一,为何只得了第二,奇怪奇怪!” 观众看着苏轼摇头晃脑的样子,莞尔一笑。 “看着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模样。” “高级凡尔赛啊,别人都未必上榜呢。” “你看旁边那人的表情,都抽抽了。” “我记得苏轼本来是第一的,不过主考官欧阳修以为他的文章是自己学生写的,为了避嫌,这才改成第二。” “嗨呀,这不是很不公平?” “所以后面欧阳修知道之后,又给改成第一了呀!” 这一年,苏轼二十岁。 人生才刚刚开始。 只不过,接下来的路,不是怎么好走了。 先是母亲病故,苏轼守孝四年。 而后父亲苏洵病逝,守孝三年。 易泽看着眼前还带有着几分少年气的苏轼,目光深邃。 此时的苏轼,豪迈而又率真,为人放达,又有文人之轻狂。 同二十岁的苏轼擦肩而过,易泽顺着历史的脉络继续往下走。 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 三十四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王安石的报复,不得已离开汴梁。 四年后,密州! 秋高气爽,一派肃杀之景。 密州城外,一队人骑着快马,于山林之中疾行。 “驾!” 马蹄声铮铮,不时有惊呼声传来。 苏轼一改往日里文人襕衫,此时身着一身轻便甲装,骑着高头快马,一马当先。 “苏知州,万没想到您如此熟稔!” “哈哈,这有何难?” 苏轼轻拉缰绳,马儿止步,身后一群人跟了上来。 一个个脸上带着笑意,只道“苏知州好本事!” “我靠一下子就到了十八年后了!” “苏轼也老了,不过这最多是中年吧!” “被骗了,这哪里是老夫?” “密州出猎,苏轼此时虽说远离了汴梁,但依旧是意气风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