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李二这才打消上去的念头。 却又十分执着,哪都不去,就蹲窑边守着。 李君羡等人也跟着倒霉,好好的百骑司将士,随便拎出来一个,家世都颇为不凡,偏偏在这里拉起了风箱。 好在时间也不长。 约莫十来分钟,便几乎看不到焰火与烟气了,唯一能看到的,是窑顶上方热空气的扭曲。 陈远起身,小心翼翼,亲自带队从窑侧用石头搭配水泥砂浆砌起的台阶上到窑顶。 一个字,热! 此时的水泥窑,像极了过去乡下家家户户都有的小煤炉。 但是却大得多,放眼望去,一颗颗火红的煤球,煞是灼眼。 表层在风箱推动助力下笔直而整齐的火焰,亦让人望而生畏。 那些泥土与石灰石膏混合成的球球,此刻亦烧结泛红,俨然有融化的趋势。 此情此景,李君羡都战战兢兢,生怕掉下去,因为这窑壁仅有半米宽。 李二却镇定得很,分明没什么好看的,他却看了足足将近一分钟才下来。 而后,浑然不顾脸被燎得发烫,又跑到制作生料的地方。 这时,李君羡等人切换身份,从拉风箱的,变成了搓煤球搓泥球的。 李二也卷起袖子,跟着学,一边学还一边问。 对于陈远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 固然他没那么大理想,非要为这个大唐做点什么,但是,这个国家能变强,终归是好的。 就像上大学,都希望是清北,上班,傻子都爱全球五百强。 所以,要注意一些什么,煤球与混合球的比例是多少,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因为风箱给力,这一窑结束的时间,也比预想中来得要快。 不到中午,煤球就燃尽了,风箱推动下,冷空气注入,窑温亦迅速下降。 而因为黏土的缘故,此时窑内一颗颗球体,形态保持得非常好,看上去,整就一冷下来的大煤炉。 这时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出料,碾碎,研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