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都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会有所缓解。 当头棒喝法 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强迫型人格障碍者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像个机器人。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 当头棒喝便是打开牢笼的妙法。 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墨守成规的习惯。 如果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必要时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下。 什么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某大一新生,女,19岁,父母为工人,家庭生活温馨。 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备受宠爱。 上大学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从不承担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洗。 进大入学后,非常想念异地的家,对大学生活极不适应,产生了许多心理矛盾与困惑。 她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难入睡。 梦中经常梦到的都是爸爸、妈妈。 她也知道是梦,但就是不愿醒过来。 醒来一睁眼就心烦、心酸,真不想起床。 不想吃早饭,也不想服从校规去出早操,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 在校园里散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走一边哭,走回寝室时,已哭成了泪人。 在校园里、在街上,到处听见的都是当地人的口音,深深觉得自己是被抛弃到异地的游子,孤独极了。 班上组织春游、秋游,她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玩得高兴,她更是感到孤独、伤心。 而且,看见天上的鸟儿,看到车站、码头,看到电影上的南方景色,她就想回家,回到寝室钻进被窝就哭。 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更是伤心加剧。 她的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别人笑话,看不进书却不敢不看。 好多作业没做,成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更担心家里人失望。 入学后,她把一些生活费都省下来用在给家里通信和打电话上了。 她说自己现在几乎要崩溃了,全靠父母和家乡亲友的100多封来信,才使她能强打精神。 上例中的她就是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主要在孩童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现。 依赖型人格障碍有什么特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无独立性。 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难以接受分离。 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易受伤害。 很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过度容忍。 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害怕孤独。 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被遗弃感。 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无主见。 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 无助感。 让别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只要满足上述表现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如何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产生与幼年时期的成长关系密切。 幼年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必须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 另外,对子女关心得太少、子女受到遗弃或挫折等,也会导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 尤其是父母开始时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依赖要求,经不起孩子的纠缠又屈从于孩子过分依赖的要求,或者是儿童在表示依赖的要求以后,再搂抱或亲吻孩子,这无疑鼓励和强化了孩子的过分依赖行为。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的依赖行为是一种习惯,必须首先改变不良习惯,才能进一步实施有效治疗。 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行为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可以采取诡控制法(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色彩)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 可以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监督者,防止依赖复发。 重建自信法 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习惯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 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矫正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消除童年的不良印迹。 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其次要重建勇气。 选做一些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某26岁男子,其祖母和三个姑姑都有精神病史,一生气就发作,表现为大哭大笑,但睡几天就好。 他从小娇生惯养,小学时常搞恶作剧,比如往米饭中吐口水、朝水瓶中撒尿、往同学脸上撒土等等,而且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和人打架,扰乱课堂秩序。 初中一年级被学习开除。 参加工作后,不遵守纪律,工作很差。 喜欢吃霸王餐,晚上还常外出偷盗,被别人阻止时就拿刀捅人,非常野蛮。 后来被劳教两年,期间两次逃脱和伤人,延长劳教一年。 后来因抢劫被判死刑。 鉴于其家人有精神病患者,法院疑其精神有问题,但检查并未发现异样。 分析:案例中的男子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各种类型人格障碍中,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最为重视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什么特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 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 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 有性顺应障碍。 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 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的,最晚不迟于25岁。 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是诊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关键点。 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最为重要。 如何治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产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恶劣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通常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或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呵护,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心理治疗,对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毫无作用。 认知领悟疗法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有一定疗效。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在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其反社会行为会减少。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某30岁男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左手。 尽管后来接了假肢,但是那次意外对他心理的摧残却是无法恢复的,他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看到朋友们看他的眼神时,虽然明白他们对他很同情,但是,他却觉得同情中有种让他自卑的怜悯。 因此,他感到做什么都没劲,不愿见人,不愿工作,老想躲进深山,了却残生。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称焦虑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回避型人格障碍有什么特征?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描述如下。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