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现代成年人的生活中,安全需要享有很大程度的满足。 生活在当前社会的现代人很少再会受到野兽、动乱、暴政等等的威胁。 如果要清楚有效地观察此类需要的存在,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那些神经质的人、经济社会中的穷困潦倒之辈,或转向一个动荡骚乱的社会。 有一种常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底什么是安全与稳定的需要,这就是对于日常事物的偏爱,偏爱熟悉的事物,而非不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而非未知的事物;偏爱已有的行动规律与秩序,而非无规则的变化。 什么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以后,归属和爱的需要便凸现了出来。 在这个时候,个人会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缺少一个爱人,他会渴望与人们有一种感情深厚的关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他是如此地渴望归属感,爱与被爱的感觉,以至于忘掉了他饥饿的时候是怎样把爱情看成一座不现实的海市蜃楼。 此时,归属与爱的需要控制了他,他感到了孤独,感到了遭受抛弃,抬头四顾,他举目无亲,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关于归属感,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理解它。 这个需要导致的现象很常见,现代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流动,传统团体的瓦解,家庭的分崩离析的不断增多,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式亲密的消失,现代社会中那些肤浅的友谊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 人们希望能够真正地团结起来,共同地应对外来危险,共同地面对同一件事情。 他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 所以战争中士兵们的战友关系会带来以后终生亲密的友谊。 关于爱的需求,在这里要作一点区分。 那就是爱与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性是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是最低层次的动物性的、生理性的需要,性的需要未必会导致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则可导致性的需要。 爱不仅仅包括给予别人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 一个人只有曾经接受过足够的爱,起码是在幼年时期享受到足够的爱抚,他才会对别人具有爱心,才会对整个世界抱有一种积极的看法。 什么是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除了少许病态的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相对来说,自己对自我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 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用途等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 外界对自己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 自尊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一种自信的情感,使我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别人所需要。 而一旦此类需要受挫,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能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除非经过相当的努力,否则我们会因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发地做事失败,然后会导致更加自卑,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自尊建立的基础也有不同,有基于他人看法的自尊和基于真实能力的自尊。 最稳定与健康的自尊应当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与胜任之上,依靠外在的名望、别人奉承而获得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即使是在自尊内部,我们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划分:一种是基于单纯的意志力量、决心和责任感而取得的实际胜任与尊重,从而形成理想化的自我。 另一种是凭借人的内在天性与素质,非常自然而轻松地取得的成就。 这种划分在许多时候是很有帮助的。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 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这时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 这时候他确确实实是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 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 因为什么呢? 他必须正在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 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学者必须搞研究,甚至一位老农必须每天到田间地头转一圈,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 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物本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但毋庸置疑,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究竟适合于做什么?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不同的个体满足这一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会想成为一位体育健将,有的人想当诗人,有的人想当官,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华等等。 在这一需求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动机与学习效率有什么关系? 曾有一位学者对于动机与学习产生的影响做了一项训练老鼠逃生的实验。 老鼠在一个装满水的y型水槽里,通过控制灯的亮度和老鼠沉入水底的时间,来调节实验的难易度和逃生的动机水平高低。 结果发现,小老鼠找到亮度出口逃生的成功率和实验要求的难度有关,如果实验要求完成的水平较低时,动机越强,逃生的成功率越高;如果实验要求的目标过高,动机达到一定水平后,正确率不高,反而下降阻碍了成绩的提高,无法完成目标,进而可能丧失信心。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字型的曲线,过强或过弱的动机,会带来低效率,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审视自己的目标,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制定可行的目标,就能取得最佳的成绩与效率。 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努力不够的时候,先客观评价一下自己的目标是否过高,然后实事求是对目标进行调整,制定合理的计划与目标。 什么是本能? 可能你最早认识三文鱼,是从肯德基开始的吧。 三文鱼又叫鲑鱼,是深海鱼类的一种,其实三文鱼也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它能从几千里外准确地游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点,然后在那里产卵,产后又回到海洋生活。 蜜蜂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告诉同伴食物的所在地,蜘蛛天生就能够编织复杂的蜘蛛网等等。 那么它们的行为方式又由什么来控制呢,你可能猜出到是由于物种的基因遗传和生存的本能。 是的,每种动物的行为都表现出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习得行为的组合。 对此,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类感受到的驱力来源于生的本能(包括性欲)和死的本能(包括敌对行为)。 本能的选择,对我们生活也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人的行为控制力受什么影响? 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l)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 参加实验的都是以4到5岁的孩子,测试的工作人员在每个孩子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棉花糖,告诉孩子们说15分钟后再回教室。 并且告诉孩子们说,他们随时可以吃掉那个棉花糖,但是如果谁没有吃掉,将会得到另外一块棉花糖。 这是一项通过延迟满足感的方式来了解行为的自我控制力的实验。 对于孩子来说,棉花糖的诱惑真不小。 也许15分钟的时间太长了,没能忍住棉花糖诱惑的、自控力相对差点的孩子,没坚持到15分钟就把糖吃了。 而自控力比较强的孩子,要么闭着眼晴想别的事儿,要么做别的事情,都尽可能地转移注意力。 当然,他们忍住了15分钟的诱惑,也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通过这个棉花糖的实验,测量到每个人的自控力是有差异的,在几年后,这些参加测试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成长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自控力较强的,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善于控制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控力较弱的,每每只满足于瞬间的满足。 通过棉花糖实验的教训,你学到了什么呢? 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力? 正如上个故事所说,每个人需要有自控力,或者换句话说,意志力,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呢? 可有以下四个品质: 果断: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自觉:即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 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屈从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达成目标。 懒惰、盲从和独断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自制、自控: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坚韧:坚持自己的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 协调的行为指标是:一是行为大多数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另一个则是否能够采取弹性方式处理问题,不固执僵化。 什么是成就动机? 我们常常在书上、杂志上、报纸、电视上、看到某某人的成功故事,或者报道与采访成功的经历。 我们一方面沉浸在这些人的奋斗史,他们给人鼓舞的励志故事里,一方面又在想他为什么能成功。 所以前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唐骏就曾写过一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且不说这个成功能不能真的复制,至少人们都想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什么成功秘诀吧。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心理学里说的个人成就动机。 那么,什么是成就动机呢,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追求他认为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并且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或者说用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