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寄情的诗句……寄情的诗……林幻苦思冥想了一番,突然就想到了,提笔写了起来。 很快,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跃然纸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句不但寄情,还是秋天所作,不能更符合了。 大家见她又这样快做出诗句,都惊得眼睛都快瞪出来了,真是个有本事的? 不可能,一定是巧合! 考官也这样以为,所以,很快又出了新考题。 而前面两位连第一个考题还没做出来的,可以继续做第一个考题,又或者在后面考题中,觉得哪道题更容易发挥,就做那一道。 反正是比作诗数量和质量,不一定按照顺序做。 另一个考官思索片刻,道:“我前几日去寺庙烧香,那寺庙坐立于半山腰上,碰巧那日山间云雾缭绕,颇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十分神秘,叫人心神向往,又心生敬畏。以此意境,赋诗一首。” 真是一题比一题难的感觉。 林幻不知道其他两位听了什么感觉,反正她听了头都大了,脑海中迅速筛选着合适的诗句。 寺庙?高耸入云? 是什么诗?什么诗? 有了。 林幻提笔,一首李白的《夜宿山寺》出来了。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这首诗,完全是符合了考官意思,林幻再次完美交卷。 考官们面面相觑,已经顾不上另外两个了,紧接着又立刻出了第三题。 “现场来一首离别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