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加班的廷推会议-《太子别动》
第(2/3)页
三位阁老意见一致,九卿们也就没什么意见。
别看内阁只有三人,三人背后有三股不同的势力支持。三人意见相同的情况下,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不会超过五分之一。这也是此前众人猜测朱厚照会更换内阁的原因。换内阁,就是朝堂势力的大洗牌。
九卿各自发表了对《京官奖金发放条例》的支持。
“明日这份奏折会呈给太子。最快诸位能拿到二月份的奖金。”刘健相信涉及到切身利益时朝廷的执行效率不会差。
刘健又道:“还有,太子找马尚书商议建立‘智囊阁’,请某些致仕官员出山为预判局势出谋划策。各自回去管束下属,别让他们胡说八道。”
“致仕官员?预判局势?出谋划策?不太妥的吧?”兵部尚书刘大夏一脸警觉。
朝堂上有无数官员可以给太子出谋划策,又何须惊动致仕官员。如果致仕官员与朝臣们意见不一致,太子相信哪一方,另一方必定陷入尴尬局面。况且致仕官员在朝中的关系网无数,是内阁最大的威胁。朝堂上若没有强势的内阁,或者内阁不稳定,容易陷入党争!
顷刻间,刘大夏罗列出一长串的不合时宜。
看向同乡兼同一个老师门下的李东阳。
李东阳对他笑了笑。
“智囊阁着重预判国外局势对大明的影响。太子让马尚书给前任吏部尚书王恕王老大人、吴宽吴大人、谢铎几人去信。问了‘海外诸多强国吞并土地扩张领土,大明是否效仿’的问题。太子会根据各人的回答决定是否聘入‘智囊阁’。”刘健解释道。
也就是,智囊阁是太子从一众致仕老臣中选出意见相同之人。商讨的都是国外局势,不插手国内朝政。
“太子想要扩张的心思昭然若揭啊!”通政使王玉张口结舌半日,哭笑不得地感慨道。
王玉,上一任太医院院使。九年考满后,被弘治帝提拔到通政使司。通政使司负责各地奏折传递,由皇帝的心腹担任。王玉任太医院院使期间,太子多次表达了对他的不满。太子摄政,别人猜测太子会更换内阁,王玉却觉得他会第一个被换。可没想到,第一个下台的竟然是侣钟。
马文升道:“实际人口超万万,粮食每年都缺,天下失地的流民无数。扩张也没什么不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