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贱卖-《太子别动》


    第(2/3)页

    没有对没有伤害,时至今日,他们终于察觉朱厚照办《京报》的险恶用心。

    两京的官员、权贵养成了看《京报》的习惯,报纸上经常刊登连他们也未必知道的消息。百姓们更是把听《京报》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一张报纸知天下事,庶民们品头论足指点江山,酒肆、茶馆热闹非凡。南京远离京师,但作为曾经的都城,南京人更加在意京师的动态。

    而习惯是可怕的。《京报》在悄然无声之间,在他们心里树立了威信。他们围绕《京报》的内容谈论,很少有人会关注《京报》上没有刊登的消息。

    王守仁把他在京师的所见所闻写在信中,寄给在南京任吏部尚书的父亲王华。信中提到了“太子给宫人养老送终”、“新设河套太子府”两件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事情。

    河套太子府一事记入在朝廷邸报中。邸报由人工抄写,每个衙门只有一份。南京官员习惯翻看《京报》上的邸报内容。因为报纸能人手一张,方便存档随时翻看。结果大家惊讶地发现,河套太子府的陈条并没有出现在《京报》的邸报版面。其他每一条内容都有,独独缺了这条。

    各地官员心知肚明朝廷想要放弃河套,突如其来的河套太子府却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让人摸不清楚是不是弘治帝改了主意。如果真是弘治帝的态度改变,除非内阁强硬,不然很多朝政都要跟着变。事关九边安危的大事,竟然没出现在邸报区域!

    还有养老送终的话题,《京报》上没有只言片语。王华去问了留在南京皇宫的宫中老人。惊觉他们都知道太子给他们养老送终的事。南京皇宫里的宦官,几乎都把主动退休的名字报了上去。

    王华背后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没收到儿子的信件,他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两件事。《京报》刊印不到六期,已经动摇了朝廷邸报的权威地位。

    太子不想提的事上不了《京报》。随着《京报》影响力的增加,太子竟能暗中掌控部分舆论。

    在此之前,舆论是牢牢掌握在文官手里的。

    官员们想抵制《京报》,可《京报》在民间已经有了大量的粉丝基础。若他们不买报纸,剩余的报纸很快卖光。同时《京报》上还有不少高官要员撰写的时事评论。官员们哪能舍得错过这段。

    太子鬼精鬼精的!

    能看到他出丑,谁还不多笑两声。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