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迎娶白富美-《大唐:我老婆是武媚娘》


    第(2/3)页

    就算是留在当地的铁匠,因为冶铁业的退步,所以很多人已改行,想找到铁匠很不容易。

    李贞意识到,想要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啊,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铁匠呢?

    琢磨了半天,李贞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首先,在原高句丽的辽城州设立以冶铁为主的经济区,因为这一带即靠近海边,有利于盐的贩卖,又有铁矿,可以就近进行冶炼,同时,冶炼所需要的煤在这附近也有大量产出,资源丰富。

    另外,因为靠近海边,未来还可以发展海上贸易,发展经济。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初高句丽人也将冶铁业放到这一带,他们原有的冶铁设备只要修缮一下就可以使用,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随后,李贞向自己所辖地区发出告示,刚在辽城州建立最少一百个冶铁作坊,这个冶铁作坊由政府出资兴建,政府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用高价雇佣铁匠,无论是低端的只会打农具的铁匠,还是高端的可以打造兵器的铁匠都雇佣,最少每人每月一贯钱。

    如果技术好的,薪俸加倍,铁匠铺免费供应食宿。

    在这个时代,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年的用度也不过四贯钱就够了,一个月一贯钱,绝对是高价了。

    这个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来了不少散落于营州和半岛一代的原高句丽铁匠,毕竟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吃饱饭,还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是很难得的事情。

    而在逃难到营州的百姓中,也有一些铁匠,这些人听说官府招铁匠,为了日子过得好一点,也都纷纷应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招募了五、六百铁匠。

    老百姓中有那聪明的人一看应征铁匠不但有饭吃,还有钱赚,于是纷纷应召到铁匠铺打下手,一边学习技术,一边混口饱饭。

    更有那聪明的就想,你们这些铁匠手里有钱,总得花费吧,工业区的附近没有什么可以消费的地方,到那里做生意一定赚钱。

    于是围绕着辽城州的工业区,建起了不少的酒馆和杂货铺,甚至还建起了两家妓院,以解决这些铁匠的生理需求。

    配套设施齐全了,不少流民就来到了工业区附近定居下来,同时也靠着给铁匠铺卖点材,干点零活维持家用。

    只有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李贞在辽城州一带以冶铁业为主的工业区就已经建立起来,而围绕着工业区,也渐渐有了城镇的模样。

    由于工业区实际一百税一,所以一些手工作坊也陆续在这里生根发芽,于是又吸引了更多的流民来到这里落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看到工业区初见效果,李贞的心情很是不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