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章、胡萝卜加大棒-《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第(3/3)页

    路上,南易临阵磨徐露这杆枪,磨不快也得磨光,人是必须带着的,徐露之前接触的是江湖派的生意风格,切换到斯文派必须适应一下,而且,她还没接触过商务对话与谈判,得学。

    “还有,等下你的角色是我的秘书,不是仙露资本的副董事长,我介绍你的时候不会介绍职务,如果介绍你是副董事长,刘一博可能会和你对话,你这个空心货就被戳破了,会让他看低我们。”

    “我怎么就空心货了。”徐露底气不足地嗔怪道。

    “你自己心里清楚,钱不是这么好挣的,老板不是这么好当的,肚里必须有货,肚里没货又想当老板,只能靠耍狠,这种人你应该知道不少,我在奉天各个市场都转过,发现不少热销商品,背后都有人在操控或企图操控批发渠道。”

    “知道啦!”

    路上,南易让刚需靠边找地方停了一会,等徐露准备好,才又往东北软件过去。

    1976年,煤气救护工刘一博被推荐上了大学,他在学物理和计算机之间选了后者。其实他当时也搞不清楚计算机与计算器有啥区别,只是这一误打误撞,让他赶上了信息革命的浪潮。

    工学院本硕毕业后,刘一博在导师推荐下去美国留学攻读博士。他也因此成为华国首个计算机应用博士,后来回母校任教,33岁就成为了华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

    创办东北软件纯属意外,用他自己的话说,“原本没想做企业,生下来了,不得不养而已”。

    刘一博在美国留学时发现,科研机构拿自己的成果与产业界结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国内并没有这个条件,甚至很多人觉得教授下海,不太光彩。

    好在工学院院长站出来支持:“我们可以做一个尝试,如果办砸了,我们永远不办就是了。”

    于是,刘一博和两个同事带着三万块钱和三台破电脑,就开始了创业之旅。一开始并不太顺利,奉天乃至全国的软件产业都处在空白阶段,奉天还有很多人把软件当成洗发水。

    东北软件的诞生和崛起与日企有很深的渊源,当时日本一家专门做汽车软件系统的阿尔派公司跑到工学院,希望搞产学研合作。

    1991年,东北软件前身工学院阿尔派成立,由工学院占股51%,起初刘一博想着建个研究所,但去注册时工商部门只允许成立公司,硬是在工学院阿尔派研究所后面加上“公司”二字,尽管还加了括号。

    日企的出现给了刘一博最宝贵的资本和经验,阿尔派的合作使得日本的订单纷至沓来,把东北软件带上了国际外包的道路。

    如今,东北软件做日本软件外包业务如鱼得水,除了阿尔派的业务,其他几个日本软件公司也把它们的低端工作甩给东北软件。

    南易对技术外包的了解不可谓不深,上辈子他就从事过这块业务,他深知软件外包的特点,那些大厂会甩出来的都是非核心业务,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

    特别是当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雇用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费用,在华国可以雇上一屋子。搞软件开发听上去非常有技术含量,但外包的工作往往做的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那部分。

    尤其是很多日企都是先将各种框架写好,写代码的时候都有框架与模板,不鼓励创新。

    对一家当下华国的软件公司而言,虽然做国际外包业务并不能吸收到太多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也做不到丰富的技术积累,但是却最容易实现盈利,最容易做到资金积累,有了资金,才能从事其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

    华国的软件开发业务,南易要踩一脚,但他对面向普罗大众的软件和游戏开发却没什么兴趣,搞破解的工作室、达人太多了,正版软件一面世,各种破解版紧随其后满大街都是,利润都被搞盗版的赚走了,软件公司只能吃灰。

    南易的定位非常清晰,在国内他只想搞行业解决方案,开发面对电信、税务、金融、电力和医疗这一类门槛比较高的行业软件,再对接大风车,先从外包开始,然后把EDA软件的核心慢慢吸收过来,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软件之路。

    一个软件功能再先进再复杂,只要砸钱,养一大票的软件工程师,总能把它开发出来,但是这种操作方式放在工业软件上没用,单从技术难度上来说,工业软件的开发难度和操作系统没得比,它的难点是在专业知识,难在数据积累。

    一家工业软件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只是基础成员,核心成员是行业领域的工程师,比如一个电力领域的工业软件,参与开发的除了软件工程师,还有一票电力工程师,而且这个软件能风靡起来,必须参与过很多电力项目,积累了不少数据。

    数据是工业软件的核心,也是千金不换的东西。

    工业软件赚钱吗?

    比一般的文字处理软件的利润还是高不少的,但要和爆款网络游戏比起来,那简直就是投入大产出小,属于垃圾项目,直接就可以扔了。

    南易从十几年前就布局工业软件,全球撒资金,到现在为止,虽说小赚了一点,但是把投资这个领域的资金挪到其他地方,早就犹如无敌风火轮,资金不知道翻了多少个跟头。

    可要不早早地介入到工业软件领域,他又该如何收集工业软件研发历程的数据?又怎么可能拿到一部分工业软件内核数据?

    南易从不相信一蹴而就,他只相信一切的成功都需要积累和时间的堆砌,他的民族工业软件种子撒在十几年前,开花结果的期许却放到了二十年后。

    南易脑子比较笨,学不来万亿砸出半导体的强人,也比不上豪言壮志,今年10亿,明年50亿,我就不信做不出芯片的女强人,虽然有穿越加成,他依然学不会“口号制胜法”,他只懂得从一点一滴做起,汇涓流入沧海。

    布局软件业,他也只能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外包作为起始切入点,以游戏盗版小试牛刀,人小力薄,开局太恢宏,他怕闪到腰。

    一辆子弹头大几十万,还是不便宜的,南易之所以买这个车,一是坐着舒适,二是在奉天认识这个车,知道价格不菲的人不少。

    有时候一辆好车就是脸面,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说,开好车就需要敬礼,开好车就是好人,坐好车的自然更是好人中的好人。

    好人自然应该享受一点便利,去一些地方更应该畅通无阻,东北软件是一家好企业,它优待好人,南易和徐露没遇到一点阻碍,轻轻松松就杀到了刘一博面前。

    寒暄过后,南易没采用迂回的策略,直接单刀直入,他冲徐露招了招手,徐露便把A1文件夹递给他。

    南易把文件夹递给刘一博,“刘总,请你过目。”

    刘一博接过文件夹,诧异地问道:“南总,这是什么?”

    “刘总,你不妨先打开看看。”南易故作神秘道。

    刘一博闻言,打开文件夹,里面只有一张薄薄的A4纸,纸上画着一个三栏的表格,分别是企业名称、企业地址还有标识,有的打钩,有的未标识。

    “刘总,名称后面打钩的,是我们仙露资本已经谈妥的,随时可以签合同,没有标识的,只要跑一跑也可以签下。刘总曾经在美国留过学,专业又是计算机,相信这些公司的名字你应该听过。”

    刘一博抬起头,看向南易,“不知道南总给我看这个是什么意思?”

    南易笑了笑,说道:“刘总,如果我们仙露资本把这些客户引导到东北软件,不知道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刘一博略作思考,试探性地问道:“利润差价?”

    “刘总之前可能没太在意鄙人的自我介绍,除了是仙露资本的董事长,我还担任绿核发展的总裁一职。绿核发展在国内没什么名气,可能刘总不清楚它在印度有不少投资,与印孚瑟斯、斯坦、威普罗、帕特尼、CSC这些涉及软件外包业务的公司都有良好的关系。”

    “南总,你不妨把话说得直接一点,我是做技术的,对商业上的事并不精通。”刘一博听出南易的话里有话,只不过一时判断不出来南易到底想要什么。

    “刘总快人快语,那我也就直说了,如果在三年内仙露资本给东北软件五千万业务,我们仙露资本可以占据东北软件多少股份。当然,我们双方可以坐下来细谈,拿出一个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业务才算。”

    刘一博惊讶道:“南总是想用业务换股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