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一份报纸-《大宋皇家发行商》


    第(2/3)页

    宋承唐制,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有所不同。唐代谏官属门下省,即由宰相负责统辖,是宰相的喉舌。宋初,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

    总体而言,宋代的台谏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向,御史台的官员多有兼职谏院的,而谏院的官员也多有兼职御史台的。

    因为这一趋向的存在,台谏得以监察包括宰相在内的所有官员,大大加强了皇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帝王的权力。

    明道二年(1033年),刘娥去世,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赵祯废郭皇后,范仲淹喷吕夷简,怼赵祯,其实便是台谏权力扩张的结果。

    台谏夺下给赵昕言事的这项事权,也是因为他们接触的消息面最广,内外消息极其灵通,恰是职权所在。

    在六月初,赵昕终于看见了第一份外朝消息,也可以说是第一份报纸了,纸张是平日这些台谏上书的纸,很精美,文字和打印过一样,看起来赏心悦目。

    大体内容,有些类似于资治通鉴,就是记载某某日,某某人晋升,某某地出现祥瑞,某某地发生水旱灾情。比较像官员内部流传的邸报。

    这份外朝消息是赵祯身边的一个小太监送过来的,面容清秀,年纪并不大,见赵昕看得入迷,就想着先行离去,赵昕叫住了他,道:“等一会,这份报纸我并不满意,等看完之后你送还他们,让他们再送一份上来。”

    “诺。”太子殿下有吩咐,只管答应便是,反正又不是自己要修改,小太监静静地在一旁等候。

    花了盏茶功夫,赵昕把报纸这些内容浏览过一遍,而后缓缓放下。后世新闻业的发展极其迅速,被后世熏陶过的赵昕,自然是能够找出许多问题来的,台谏官们很认真,但注定是要修改的。

    “你回去告诉负责书写报纸的众位大人们,消息是谁人编撰的,后面就附上谁人的名字,那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我不想要知道。而且,需要有一人总负责校对正误,若是有误,我将弹劾此人。”

    台谏有所谓辱台钱一说,如果台谏官在一月之内弹劾的人不够多,就要罚俸禄。所以但凡入台谏之人,大事小事都要弹劾,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也随之呈上,哪怕事后证实子虚乌有,他们也没有责任。

    又因为他们品级不高,上级对下级并无多少牵制,如此,消息的准确性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这也是赵昕提出这个要求的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