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皇帝默然片刻,朝堂之上一时间也鸦雀无声。 丞相却在这个时候将其目光移向地面。 蒙恬见状,当即心喜。 先帝虽身故,但是先帝的诸臣,还是多有为保护先帝的心血而仗义执言者。 蒙恬还想着和丞相在这件事上联盟呢。 “陛下,臣附议。” 廷尉蒙毅更加不可能在这件事上做出让步。 皇帝这是要让儒家当家啊,这无疑是废弃祖宗之术。 “陛下,臣也附议。” 剩下的人,自然也纷纷站出来了。 “臣等请陛下三思啊。” 一时间,整个大政殿中都响起了同一个声音。 皇帝望着这满朝文武大臣,一个挥起衣袖,联袂成云,像是一片海浪朝着自己猛猛地扑过来。 ‘三思’二字的背后,是说二世这件事做的非常不妥。 扶苏料定了他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但是他没想到,他居然引得满朝文武反对,就连那些曾经出生儒家在朝为官的人都跟着附议。 只是,有两个人始终在群臣高呼的时候保持沉默。 一个自然是王戊,王戊不管儒家好还是法家好,他只要保证皇帝的选择能够被顺利施行。 而另外一个人则是冯去疾。 冯去疾也没想到,他这个丞相竟然会当一回李斯。 李斯当初在朝堂上和百官对立,鼎力支持皇帝,那是为了赢得皇帝对他的信赖。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一句得罪满朝文武的话,却让他丢掉了性命,但是却从此赢得了皇帝对他的绝对信任。 皇帝竟然真的放过了李家的人。 冯去疾得到先帝让他释放李家的命令时,整个人都身子都僵了。 冯去疾今日自然也是一样,他是丞相没错,可是他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的信任,没有皇帝的信任,那么他手中便没有实权。 权力这个东西,它没有外形,但是它是可察的。 等到诸臣山呼的声音消歇,冯去疾却忽的走上前来。 “启禀陛下,臣有奏。” 王戊有些诧异,但随即心中狂喜,没想到竟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件事上支持皇帝陛下。 扶苏微微抬眸。 “丞相何言相告?” “臣以为,陛下以儒家之术替以法家之术,可安天下士人,利于收束天下人心。诚如姚上卿所言,如今治理天下难就难在人心纷乱不齐,虽然天下一统已有十一年之久,但是魏人始终以自己为魏人,楚人始终以自己为楚人。” “人心不齐,是为大患。今陛下欲齐人心,改立儒家之学为治国之术。这儒学之中,追求的便是圣人之治。天下百姓苦战久矣,如今既然已经停战,当致力于百姓营生,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人有所依,如此繁华之景,只有当今之世方可成也。” 丞相一开口,便是妙语连珠,朝臣听了这番话,自然有人开始被说服。 “丞相之言,正合朕心意。先帝功业累累,朕继位之后,非但要稳固江山,更要在这万里江山上锦上添花,朕欲创建一个盛世,真正的盛世。” “而要建立这盛世,就必须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朕这个一国之君的心意,更要消除天下百姓对于故国的留恋,所有的一切,都非要依托儒家不可。” “诸子百家之中,唯有儒学所提倡的,是天下百姓都乐于追求的。朕相信,一旦以儒家为治世之学,天下万民都会心甘情愿的归附于朕。” “朕今日就当着诸臣的面,向天下百姓允诺,朕会给天下人建立一个太平盛世。凡老者,必有所养;凡幼者,必有所教;凡为帝国出力者,必有所晋升;而凡与帝国的安危为敌者,朕也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加以铲除。” 这些话,可谓振聋发聩。 原本那些神情有些怠惰的老臣,忽的眼中都闪起光来。 这不正是他们一开始纷纷从齐国、魏国、楚国、韩国前往秦国的原因吗,结束乱世,建立一个昌平盛世。 儒学为什么被厌弃,因为大家发现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人人都是为了权益追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