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检验员检验的很认真,因为往年有用杂草和土灰冒充粮食的。 这种一般抓住了,会被全县点名批评。 就算这样,每年也有人这么铤而走险,总觉得,这样做,没被发现,自己就赚了。 一袋袋粮食,在检验员手里接受检验的时候,赵志远呼吸都比平时急促,就怕他这第一车出问题。 要是出了问题,杨淼那儿,他铁定不好交代。 和赵志远一样紧张的,是生产队其他队员。 他们辛辛苦苦大半年,等的不就是今天? 好在,检验员最后吐出了两个字,“合格!” 大伙儿都松了口气。 赵志远指挥大家去称重,然后由检验员记下大队,记下小队。 这时候,还没有地秤,用的都是人力。 也就是杆子秤,生产队的男人们,用扁担扛起一袋粮食,由粮站的工作人员读数,记在本子上。 赵志远作为大队长,也要跟着一起盯着秤,然后做一个记录。 整个过程,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因为这些粮食,都是大伙儿辛辛苦苦,在地里刨出来的。 在赵志远目不转睛的观察下,总算,粮食没有出现一点问题。 称重之后,就是放粮了。 将粮食放在指定的地点。 光是这么几个小程序,大伙儿就累的够呛。 赵志远交完第一茬的粮食,就让生产队的人,赶着牛车离开。 他自己,则到了队伍后面,去找闺女赵香云。 赵香云车上的粮食,早就不是自己生产队的了,不过拖拉机在哪儿,她就在哪儿。 她在哪儿,江卫民就在哪儿。 这来回一共二十多趟车,有七八趟是江卫民帮她开的。 江卫民开车,她就有喘息的机会,不然这么高强度,她非得累死不可。 赵志远找到赵香云的时候,她躲在拖拉机旁边,靠着拖拉机,抵挡着阳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