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徐州! 荀彧猛然明白,脸色跟着惨白。 这就解释得通了。 原来杨默是徐州人。 而曹操在自己那个时代,刚屠了徐州没多久。 一想到自己当时力劝曹操,他却不听,荀彧只能长叹一声。 随后满脸落寞,想起了徐州城破,曹军在曹操的授意下,在徐州城内造的孽,忍不住闭上眼睛,流出悔恨的泪水。 “实话也告诉先生,曹操以后的每一天都比现在要痛苦,我要在精神上折磨他,羞辱他,让他毫无尊严,最后杀他祭奠徐州父老。” 杨默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很坚决。 杀他祭奠徐州父老! 荀彧听到这句话,抬起头看向杨默,满脸震惊。 他是相信的。 杨默既然这么说了,他就一定做得到。 虽然自己认识杨默的时间不长,但荀彧却十分清楚,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好多岁的年轻人,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主。 他既然说曹操必死,那么自己的主公就一定不可能活着走出太原城。 荀彧喉头苦涩,想要开口劝一劝杨默。 但却开不了口。 荀彧前世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的后人。 荀子被称为儒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其祖父荀淑是东汉的鸿儒,大学者,为郎陵侯相,外号“神君”。 因此身为儒家门徒的荀彧,对于杨默这种类似血亲报仇的行为是不能开口反驳,甚至要支持的。 因为在儒家之中,血亲复仇合乎孝礼。 儒家十分认可的《烈女传》中,有个叫做赵娥的女子,便是因为为父报仇,手刃凶手而被皇帝赦免其罪,甚至嘉奖。 在荀彧生活的时代,很多官员都是认同“礼”高于“法”的。 尤其是当“礼”、“法”发生冲突时,宁可让“法”屈从于“礼”,也不愿意让“礼”屈从于“法”。 毕竟在儒家门徒的眼里:“礼”代表着儒家的治国理念,是“修齐治平”的大根大本,而“法”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已。 再者来说,杨默和曹操之间的仇怨,真要较真的话,比血亲更大。 他是背负了一城的血恨,更像是国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