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见杨默颇有些咄咄逼人的架势,赵洪脸色有些不喜,但当着李秀宁的面不好发作:“正是如此,我等方才在此与李娘子商议,这一千余多流民,若是按照杨公子所说,分出轻症重症,分别隔离救治,敢问公子,这些事谁来做?若是病种因为救治的这些人流传到城内,又该如何呢?” “如果府衙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这一千多流民身上,那城内的流民怎么办,城外的流民又该如何?” 赵知州越说脸上的正气越多:“这些流民虽然不是本州治下,但来到太原,如同本州百姓一般,赵某身为太原父母官,若是能救,岂有不救之理?” “本州痴活四十有二,虽无寸功,却也经历过几次灾荒。救灾,救灾,自古以来便是能救则救,哪里有全都能救的道理?” “不分轻重,不分缓急,粮食有限,则灾民无穷,城内因为安置这三万多灾民,粮食、人力全都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 “若都像杨公子这般,这个也救,那个也救,到最后只怕全城百姓都救不得。” 说到最后,赵知州的脸色愈发的平静,但每一句话都得到周围人的点头赞同。 显然,所有人都赞同,不理会那批染病的灾民,让他们自生自灭。 在他们看来,虽然残酷,但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面对灾荒,不放弃每一个人,这种理念已经刻入了杨默的骨子里。 因此当他看到周围这些人点头——甚至连李白和马三宝也跟着陷入沉思时,杨默忽而才意识到一件事。 他想要做的事,不光要说服李秀宁,得到她的同意。 更是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对抗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的认知。 坐在这里的人,即便是李白,也见惯了各种人间悲惨。 一场灾荒下来,不死个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在他们看来都是不正常的。 放弃区区一千多人的性命,换取满城的百姓,在他们看来,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 恍惚间,杨默有种无力感。 他想改变这一切,但不知如何下手。 见杨默错愕,赵洪捋了捋稀疏的胡子:“杨公子心怀灾民,更是为他们编制草鞋,算得上是大仁大义了。但是于救灾上,却是不懂,也是情有可原。” 杨默心里浮现出昨日给那些灾民丈量尺寸时,见到的场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一双脚因为赶路,有人磨的可见白骨。 所有人见到自己时的眼神都充满了渴求。 甚至还有人将儿女卖给自己,只为了换一个馒头。 更有甚者,在接米粥时,手刚抬起便倒地饿死。 这一幕幕,不断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就在赵知州再补刀的时候,杨默冷哼一声。 “赵知州的救灾之说,大义凛然,一脸堂堂,果然是理直气壮。” “太原三大粮仓内粮食不敢说堆积如山,却也足够太原百姓半年有余。” “城内流民虽多,但有三大营军士与不良人维持秩序,有条不紊。下街之内,歌舞不停。深院之中,宴席依旧。” “昨日里赵知州不还在春阳楼中设宴款待各路粮商么?听说光是陪酒的姑娘就有十五个。” 第(2/3)页